对于项羽手下的五虎将,历代正史不载。根据清末蔡东藩先生《历朝通俗演义》的说法,项羽手下五大将分别为龙且、钟离眛、英布、季布、虞子期。然而虞子期还是正史中所没有记载的人物,所以,所谓项羽帐下五大将之说,只能当作传说或演义去观察和理解。那么,这五大将最后的命运和下场都是怎样的呢?结合正史、野史及演义的记载,一一道来。
1、龙且:发小也坑爹。龙且,下相(今江苏宿迁)人,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是项羽的发小,情同兄弟。他同项羽一起随项梁举事,后成为项羽手下大将。前203年,韩信攻下临淄,田广向项羽求救,项羽派龙且、周兰率二十万大军相救。
当年十一月,韩信与龙且、田广对阵于潍水东西两岸,龙且在东,韩信在西。韩信用计,利用夜幕掩护,在潍水上游填土袋造堰阻塞水势。在战斗中,潍水因堰塞而突然很浅,韩信率军涉过潍水,去东岸攻打龙且军,先力战,再佯装败走。龙且轻敌,率军追击。韩信退回西岸后,上游士兵马上决堰,用河水淹还在潍水上的龙且军,楚军死伤大半。当时只有龙且、周兰几千骑兵上得西岸,又遭遇曹参、灌婴伏击,韩信再杀一个回马枪,三面夹击,楚军大败,最后,龙且被斩杀。
2、钟离眛:为韩信所卖,自杀身亡。五大将中,钟离眛最冤。钟离眛是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人,随项羽南征北战,功劳赫赫。刘邦当上皇帝后,在大封功臣的同时,还在追杀项羽旧部,其中,钟离眛是最让刘邦“惦记”的人之一,而且发了全国通缉令。后来,得知钟离眛就藏在楚都下邳韩信的王府里。
韩信本来就是刘邦一个心病,再加上个钟离眛,得赶快想对策。在陈平的建议下,刘邦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之前,刘邦通缉钟离眛,他没交出;后来,刘邦单独给他下诏书,要求抓钟离眛入京,他也没听;这次刘邦南巡,既是冲着钟离眛来的,更是冲着自己来的,于是他就慌了。
刘邦到达楚地,韩信打算发兵,又想自己并无死罪,就打消了这个想法。想去拜见刘邦,又担心被抓。左右为难之际,他召来钟离眛,哭丧着脸,唠叨了好一阵,夹七夹八说这说那。钟离眛知道他想什么,也知道高祖暂不动手是因为有韩、钟一起,一旦击破其一,另一个就可轻巧取,便劝韩信认清形势。韩信不为所动。钟离眛知再说无用,便骂韩信:”你不过一反复小人!随即自杀身亡。韩信提着钟离眛的人头,屁颠屁颠地跑到高祖面前求饶,高祖却喝令左右拿下了韩信,后来韩信也被杀死于长乐宫钟室,钟离眛一语成谶。
3、英布:被刘邦收拾的异姓王。英布,今安徽六安人,又称黥布。最初跟随项梁,后为项羽帐下大将之一,封九江王。楚汉战争期间,离开项羽,投靠刘邦,汉朝建立,封为淮南王,同韩信、彭越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由于刘邦的疑心,前196年,英布起兵反叛,因谋反罪被杀。
4、季布:结局最好的大将。季布,楚国人,以为人尚义任侠而闻名于楚国。后来,他加入楚军,随项羽南征北战,功劳卓著。因季布带领楚军出战,曾多次让刘邦受困,项羽败亡后,刘邦悬赏千金捉拿他。季布无处藏身,因与濮阳周家交情深厚,周家好心收留了他。当朝廷捉拿季布的通缉令发来后,周家上下惊恐,既忧心因窝藏季布而“罪及三族”,又不希望交出季布而担出卖朋友的骂名,便在征得季布同意后,剃掉他的头发,用铁箍束住脖子,伪装成刑犯,卖给鲁地朱家为奴。
朱家很仗义,明知是通缉犯季布,还几乎将他奉为上宾。为了彻底解救季布,朱家通过夏侯婴,请他向刘邦说情,最后,终于使刘邦尽弃前嫌,不但赦免了季布之罪,而且还在季布来京朝拜表示认罪悔过后,刘邦当面任命他为郎中。从此,季布为汉朝官员,忠于职守,在汉景帝年代做到了河东太守,后来寿终正寝,是项羽帐下五大将中结局最好的一个。
5、虞子期: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将。虞子期是五大将中唯一一个正史中没有记载的人物,只出现在野史传奇之中,据说,他是虞姬的哥哥,英勇善战,对待项羽忠贞不渝,项羽乌江自杀后,虞子期不知所踪。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