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 实现 “复兴 汉室”的政治理想 ,诸葛亮将个人的家庭生活完全服从整个事业的安排。为何《三国演义》中的大多故事,都是描写诸葛亮各种出神入化 ,但却没有交代他的家庭生活,直到蜀汉濒临灭亡,刘禅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去征讨,介绍诸葛瞻的时候才顺便提到几句。
诸葛瞻“其母黄氏,即黄承彦之女也。母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武侯在南阳时,闻其贤,求以为室。武侯之学,夫人多所赞助焉”。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他有家庭,有妻小。那么,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不让诸葛亮的妻子黄氏正面出场呢?原因正在于黄氏的“甚陋”上。
关于诸葛亮娶黄承彦之丑女为妻的故事,正史《三国志》没有写到,只有《襄阳记》有点记载。大概意思是:“沔南名士”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阳君择妇,家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足下以为如何?”诸葛亮一听,喜出望外,当即答应了这门亲事,随即就用车子去沔南把“阿丑”姑娘接了回来。
像诸葛亮这样一位地方名士 ,已被当地士大夫公认为是一位才能与相貌并存的青年 ,选丑女为妻,大大出人意料 ,因此许多人为诸葛亮而惋惜 ,更有好事人编成谚语来取笑诸葛亮 ,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的夫人黄氏是丑女可以说是肯定的了。那么,在一贯以“郎才女貌"、“英雄美女”、“才子佳人”为传统楷模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诸葛亮的惊人举动,究竟是为什么呢?
千百年来,由于诸葛亮被太过神化 ,所以一般人对这个问题多避而不谈,或有意隐瞒 。 就像朱熹所说的那样 ,诸葛亮娶丑女为妻,不贪恋美色 ——“寡欲养心 ”,这是诸葛亮 “智虑渐深,威望渐高”的一个因素 。 但是朱熹还没有谈到黄氏夫人对诸葛亮事业的帮助,大概是大家对诸葛亮这样的店行为深感不满 ,所以遂渐将黄氏说为才能出类拔萃的奇女子 。
对于诸葛亮 一生的职业生涯 ,黄氏对他有帮助,但应该没有多大 ,我们也只能是假设 ,猜测而已 。如果有对诸葛亮的帮助很大,历史不会没有记载的 。 有这些传说 。 都是因为才貌双全的诸葛亮选择丑女为妻,不符合人们对已被神化的诸葛亮的崇拜心理 ,为之悲叹而编造的故事 。
诸葛亮之所以要违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心理原则而选择丑女为妻的原因,在于诸葛亮看重的不是黄氏,看中的是黄氏的父亲,诸葛亮只是利用婚姻作为踏入仕途的一块“敲门砖”,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是不甘于就这样度过的。
他关心天下大事,分析、预测时势变化,又常常将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渴望有以救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的机会。
但诸葛亮心里十分清楚,在他那种条件下,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是比较困难的。在一个专讲出身、门第和等级的社会,客居隆中的诸葛亮人生地不熟,尽管他有天大的才能,又怎么能入仕去实现他的理想呢?
他虽然依靠自己的才能获得了当地名土的称赞,但是这些关系并不稳定。还有不能给他更好的发展。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聪明的诸葛亮就利用了婚姻,这个方法简单、而且有效。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作为一种政治手腕, 可以“借新的婚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襄阳记》对此记载得很清楚:“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三国志集解》进一步补充说到:在襄阳地区,“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刘表)后妇,瑁之姊也"。
可知,黄承彦本人是“沔南名士”,又和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荆州牧刘表及荆州最大家族蔡氏都有十分密切的姻亲关系,与这样的人攀上亲戚,尽管黄氏女可能丑了一些,但对要人仕以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诸葛亮来说,以个人私生活服从于整个事业的需要,实在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果然,在诸葛亮当上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后,很快赢得了荆襄世族名士的尊重,名声大噪。所以,后来刘备来荆州网罗人士时,当地名土就将诸葛亮推荐了出来。
黄氏虽没有如民间流传那样与诸葛亮“才堪相匹”,也不像舞台上渲染的那么神秘,但无疑是一位很有学识、富于智慧而又识大体、顾大局的女子。诸葛亮后半生能够把全部精力献给统一事业,从没有因个人家庭问题而分心,应该说,正是有黄氏这位贤德的妻子对他的支持和帮助。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