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这一天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对于情人节这一说法,一些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因此最重要的就是乞巧,所以是真正的女儿节。还有人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的情人或者是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不同的感情。将七夕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并不妥当。
那么七夕节究竟从何而来?它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七夕节被人们认为是情人节,源于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的织女下凡游玩时,和人间的牛郎相爱之后决定留在人间,和牛郎过平凡幸福的生活。因为神仙和凡人之间的爱情是不被允许的,于是他们遭到了惩罚,牛郎织女被分隔在银河的两岸不得团聚,也许是被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所打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一群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一座美丽的鹊桥,让牛郎织女团聚。王母娘娘见到这番景象,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的这一天于鹊桥上相会,至此七夕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里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其实,牛郎织女的传说并不是七夕节的真正由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当中,就有汉彩女常以7月7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们在古代文献当中可以找到的关于乞巧的最早的记载。那么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古代女子的一种美好的心愿。七夕之夜,女子们虔诚地祈求织女星,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的女工技艺,更祈求爱情婚姻的美满幸福,这就是乞巧。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但由于中国疆土面积广阔,所处地域不同,女子们乞巧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穿针乞巧是一种很早就流传的七夕节民俗活动,在这天傍晚,很多地区的女人们会赶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手指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多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全部快速穿过的女子称为得巧。
还有许多地区在这一天有着头放河灯的习惯。这种习俗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晚黑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希望牛郎借助亮光快步与织女相会。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是否能准确找到那满是爱意,但却遥遥相望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呢?而它们又是否真的可以鹊桥相会!其实牛郎星与织女星只是民间的一种叫法。在天文学上,牛郎星的中文名为河鼓二,而织女星称为织女一。
他们分别是天鹰座和天琴座的两星。人们盼望着在七夕这一天,牛郎和织女能够相会,实际上并不可能。根据现代天文观测及测算结果,“牛郎”和“织女”这对有情人相距16光年,16光年相当于光在宇宙中行走16年的距离,在再美丽的传说也无法让牛郎织女相见或是喃喃细语。虽然人们都知道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仅仅是个传说,但是对于美好爱情的期盼,却让我们也就愿意相信这个美丽的梦。那就是在七夕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一定会在鹊桥上牵手相依。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信这首鹊桥仙,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它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古往今来,像这种关于七夕的诗词歌赋还有很多,都是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来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虽然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后来才被融入了乞巧节,但是这个美丽的传说和人们的美好祝愿却随着七夕节流传了上千年。因此七夕节也被人们认为是中国传统节日当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如今的七夕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也成为年轻人心里的中国情人节。
其实无论是乞巧节还是情人节,几千年来始终能够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期望,这便是意义所在了。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