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这讲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国四公子”。战国末期,战国四公子联手抗击当时强大的秦国,在历史上威名赫赫,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齐、赵、楚、魏才成为了除秦国以外,国力最强盛的诸侯国。
不知是否有人会好奇,为何强大的秦国却没有出现一位威名声赫的“战国公子”呢?这是因为“战国四公子”只是其名声赫,但其实是毒瘤,是体制僵化造就的产物,因此,就算他们再厉害,这四个诸侯国最终还是难逃被秦国覆灭的悲惨命运。也许秦国正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毒瘤存在,才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一、威名赫赫的“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四位,这四位公子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很多记忆,之所以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是因为他们豢养门客最多,最为礼贤下士。这也是由于战国后期“门客文化”较为盛行,所以说,战国四公子其实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作为对战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人,战国四公子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他们都出身于贵族,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春申君外,其他三位都是国君之子,因此在那个分封制盛行的时代,他们手中所拥有的封地和权力是相当大的。其次,战国四公子豢养的门客较多,势力大到足以影响朝堂。这对国君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史记》中就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主要讲信陵君门客众多,遍布天下,其势力甚至超过了魏王。最后,对于“四公子”而言,立功必须受爵,犯错却不轻易受罚。
这么看来,战国四公子确实是毒瘤般的存在,或许他们对于联合抗秦有利,但对本国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弊大于利,甚至可以说毫无利可言。
二、无“战国公子”,方有秦国之强盛
战国四公子的背后反映的是分封制存在的弊端,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虽然分封制在一定时期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但用久了就会僵化,并最终成为国家走向衰落的根源。秦朝也许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弊端,才首先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是商鞅变法最突出的特色,也是秦朝得以强盛的关键,它有效限制了诸侯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无疑是一伟大的创造。
此外,秦国的改革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军功受爵,这和其他国家爵位全被贵族占领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奖励方式大大激发了战士的信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因此军功受爵也成为了秦国歼灭其他六国的关键力量。
小编结语:秦国的强盛并不是偶然的,它看清了“战国四公子”是毒瘤般的存在,因此拒绝在它的国家出现类似的“公子”,并竭力用改革去消除弊端。一个制度很难一直延续,只有顺应历史不断创新,才能保证国家的强盛,这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国用经历告诉我们的。
相关阅读:
|
|
文章标签: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