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的起源
据传,古时有一穷苦之人,路遇一条奄奄一息的小蛇,一时心善,便随手救了它。
怎料这小蛇不但修得人性,懂得感恩,在修仙之术方面更小有造化,就如被搓出来的阿拉丁神灯灯神一般,非要满足救命恩人几个愿望。
穷苦之人也不含糊,如同马斯洛需求一般,起初的愿望只是祈愿获得简单的衣食,温饱即可。怎料小蛇咔咔一顿操作,穷苦之人的愿望居然轻易地就实现了。
突如其来的小幸运,让不再穷苦的穷苦之人一时间来了雅兴,见愿望实现的如此轻松,便又有了进阶的要求——做官,小蛇也再才满足了他的愿望。
被欲望蒙蔽了双眼的穷苦之人,一路体验着开挂般的人生,愿望也从九品芝麻官一路整到了宰相,而小蛇为报答救命之恩,也一再不断地应允着“穷苦之人”的要求。
直到有一天,身为宰相的穷苦之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俺要当皇上!”
直到此刻,小蛇终于顿悟,人的贪念,永无止境。
随即“啊呜”一口,吞掉了这位新任的宰相大人。
故此,“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流传至今,“蛇吞相”也在后期被演绎为“蛇吞象”。
《山海经·海内南经》一文中更有对“巴蛇吞象”更详尽的演绎,"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大意即为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它把大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而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古人的民以食为天理念可见一斑)
此外,屈原在《天问》中也有提及:“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人心不足蛇吞象”还有后半句?
如同“父母在,不远游”一般,人们往往记住了前半句,而忽略了后半句的“游必有方”。
“人心不足蛇吞象”,同样也有着后半句,而此处的后半句并非转折,而是对原意的进一步补充和加深。
前半句“人心不足蛇吞象”可理解为人的贪心无穷欲壑难填,好比一条蛇吞进了一头大象尚不能满足。
后半句"世事难了螂捕蝉”则表达了世事纷繁复杂,人心险恶难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机关算尽,到头来害人人害恩恩怨怨无有已时,就好比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秃鹰在天,弓箭在手,敌人在后,老婆在家,隔壁老王一般。
当你机关算尽的想争个No.1,我却告诉你这事儿不但没完没了,更不可能有一个最终的胜利者。
所以,人要学会知足,贪,永远无厌。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掂量掂量你再上!人啊,富在知足。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