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由于中日关系的复杂演变,过去并未太受关注的和日本相关的历史事件也变得热门,万历援朝可谓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由于中日朝三国古籍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各异,关于谁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甚至引发了不少的争论。
对此,有人引用日本近乎浮夸的记载,试图证明忠义勇敢的丰臣秀吉军队在朝鲜战场上一路横扫明军;与之相反的观点,则是明军轻松地赶走了日本侵朝部队。那么,到底万历援朝战争期间两军的真实战况如何?或许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具体战例来一探究竟。
一、火器相助,平壤光复
明军在朝鲜战场上大大小小经历了上百场战斗,最著名的包括:平壤大捷、碧蹄馆之战、露梁海战。其中平壤大捷和碧蹄馆之战,一大获全胜,一则陷入苦战,从中或许可以让我们看到朝鲜战场上两军交战的一些端倪。
两场会战虽然没有完全结束朝鲜被侵略的命运,但战争震慑了对自己实力估计过高的日本军人,从而以议和的方式结束了第一次入侵。而且平壤大捷和碧蹄馆之战这两场会战,可以分别让我们看到明军在火器运用和单兵战力方面的战绩,从而一探明军实力如何。
1593年1月,明军主帅李如松率麾下的四万将士到达平壤城下,此时日将小西行长和一万八千日军正占据着这座城池,据险而守。由于在战场上守城的一方具有地利优势,常常能以少数兵力防御住大军,所以能否攻破城防,对于哪怕是一支强军而言也是一大考验。
围城之初,李如松定下兵围平壤城的北、西、南三面,留东面让敌军作为退却路线的“三围一阙”战术——令游击吴惟忠攻北面;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攻西面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攻西面普通门;祖承训攻南面芦门。
当时的明军,便有仗于己方火器的威力。相比于日军有更精良的轻武器火绳枪(也即是鸟铳),明军在虎蹲炮、弗朗机等重火器上实力强大,具有压倒性优势,而这正好在攻城上能发挥作用。
战斗开始后,西面的北斗七星门便首先被大炮轰开,明军整军而入,让日军惊恐大乱。城内的房屋被炮火引燃,也让日军死伤惨重,最后仓皇撤出城,路上又遇李如松设伏的精兵截杀,一时间遭遇重大打击,平壤城遂被明军顺利收复。
明军以火器协助,赢下了漂亮的一仗,这便是平壤大捷。而由这一大胜,却间接引发了另一场苦战。
二、将骄轻进,受困十重
收复平壤城后,李如松乘胜追击,进取都城王京(汉城)。但由于胜利引起的轻敌心理,李如松误信了侦查队回报的王京守备虚空的消息,遂率领3000精锐骑兵朝王京进发。结果,在碧蹄馆遭遇了数万日军。
这场遭遇战在临近中午的时候打响。双方先是互相用火器压制对手,第一阵炮火之后,明军率先挥军冲击。在明军的进攻中,前线的粟屋四郎兵卫所部不敌,退下战场。勇冠日军的井上五郎兵卫接其阵继续和明军缠斗。结果明军将士左冲右杀,打得井上五郎兵卫的麾下士兵向后方逃走,最终败下阵去。
不过,日本虽然初战不力,毕竟有着人数优势,主将小早川隆景亲自率部正面对阵,以左右翼迂回明军后方,对明军形成包围。此时,王京内的日军也倾巢而出支援战场,凭着十数倍的人数优势将明军牢牢围困。
大军当前,李如松鼓众力战,以一当十。在激烈的战况下,虽然双方都损兵折将,从午时到申时苦战数小时,但日军始终无法吞掉明军这支小部队。直到闻讯赶来的明军副将杨元带着一千骑兵驰援而至,明军才在其协助下杀出重围。
至此,会战的主要战斗过程结束。这次激烈的会战给日军留下了相当的震撼,甚至导致了在随后明军用奇谋火烧日军于龙山仓的军粮后,两次向明军提出了议和。这便是碧蹄馆之役。
三、军威仍在,足慑远邦
时至明朝中晚期,尽管仍是冷兵器的时代,火器并未成为战场的主角,但已经足以左右战局走向;特别是在攻城和守城的时候,重火器能起到强力的协助作用。而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明军相对于日军是一支技术条件和军事理念更先进的部队。平壤大捷,就是火器技术配合军事行动的一次颇为经典的战例。
而在单兵战斗力方面,我想有可能是因为近代影视作品给大众留下的日本武士形象,让人们对日本战国时代军队的单兵战斗力有过高的估计。
其实,碧蹄馆之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证,尽管明军在会战中也没有占到便宜,甚至直取王京的计划受挫,但明朝军队以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力作战而不落下风,单兵战斗力明显高于对手。
凭以上两点,其实基本已经可以看出一支军队的实力,和其在战场上会呈现出来的风范。这也是朝鲜战场上,大明军队多数时候都处于强势一方的原因。对于几场比较著名的败仗,如蔚山战役、泗川战役等,则主要发生在对日军围城攻坚时的失利。围城攻坚在战场上向来是比较难打的仗,所以作战不利也并不奇怪。
而此下如碧蹄馆之役后的宿星岘之战、龙心之战;第二次援朝的稷山之战、锦江之战、文义之战、青山之战,均以明军胜利或者对日军造成重创告终。其后,明朝又取得獒树之战、车岘之战、万福寺之战、乡校后峰之战、南原南村之战、求礼之战、潺水驿之战、鼎津之战等战的大多数胜利,足见明朝援军的战绩还是颇丰的。
1597年初的第一次蔚山之战后,两军持续交战,20多场战斗里互有胜负。但这些战斗让日军被迫退出全罗道和尚庆道等地。到1598年末,明朝和朝鲜联军便基本光复了朝鲜全境,直到最后的露梁海战对日军的追击大胜。
可以说,在两次援朝战争大大小小的上百战中,大明将士取得了大多数战役最后的胜利。当然,这些战斗并不是轻描淡写的胜利可以概括,相对于明军拥有更强的火器技术和单兵作战能力,日军也一直有着兵力上的优势。
在当时的整个朝鲜战场上,第一次援朝战争明军兵力为4万,日军15万;第二次援朝战争中,明军由早期的4万增兵至8万,日军依旧保持着14万的兵力。而且参战的日军兵将久经战场,实力不容小视。一场碧蹄馆之役,已经很明显让明朝将领知道,日军不可能像他们一开始预想的,只需要一鼓作气便能轻松地将其打垮,驱逐出朝鲜。这些人数众多又颇具实力的日军,在战场上总能不时地令他们打上一场苦仗。
近些年来,一直有人使用日本单方面的历史资料,论证已成定案的万历援朝战争,并扬言“不论军队作战能力还是最终的战果,都是日军一路力压明军,但日军赢着赢着最终就退兵回了日本”。对于这种说法,当然是一种让人哑然失笑的见解。但回顾那段入朝作战的历史,对于拥有更先进武器装备、更好单兵战力的兵士、优秀指挥官的明军而言,援朝战争依然不是一次轻松取胜的战争。
本文作者:大飞
参考资料:
《明代碧蹄馆之役及中日和谈考实》,文廷海
《从壬辰战争的平壤大捷看明代火器》,冯理达
《万历抗日援朝之碧蹄馆鏖战》,朱尔旦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