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曾言:“李勣先朝旧臣,圣鉴所悉。”唐朝年间,重臣李勣能力出众,功勋显赫,为太宗看重之人。凭李勣相助,大唐盛世辉煌延续,国之发展亦欣欣向荣。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大唐王朝的诸多传奇故事得到了后人的高度关注。通过对唐朝历史进行分析研究,世人能够体会到千古明君的诸多英明之举,从这些故事内,世人亦能学习到一定的经验与教训,并以此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更进一步的帮助。
提到李世民这位皇帝,想必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作为开创了贞观之治的英明君主,李世民的生平经历传奇无比。其实,之所以李世民能够铸造如此盛世,除自身的出众能力外,与许多优秀臣子的辅佐,亦有着密切联系。
按理来说,李世民应当善待这些功勋显赫的重臣,可在其临终之前,却嘱咐儿子:此人太厉害,你镇不住,还是杀了吧。那么,李世民口中的这位臣子究竟何许人也?这位臣子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这位被李世民认为厉害的臣子名为李勣。隋朝末年时,天下各地起义势力纷纷崛起,而身为富豪的李勣,亦参与到翟让的起义军中,决心反对隋朝统治。
后期,李密投降于李渊麾下,能力出众且性格果毅的李勣,亦得到了李渊的重用,并成为军中极具威望之人。
随着大唐王朝的建立,李勣成为开国重臣,但他的人生却并未从此归于平淡。此后,李勣被安排到西北边境驻守。
在李勣的努力下,突厥部落始终不敢侵犯中原统治,西北地区的百姓们亦过着安稳祥和的生活,自此,突厥部落便不再是大唐王朝的威胁。
不仅如此,在李世民上位后,李勣更是与其他将领联手,将东突厥部落彻底打败,此次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得唐朝疆域面积实现进一步扩张,更使得唐朝的政治统治变得越发稳固。
按理来说,如此优秀的一位臣子,理应得到历代皇帝的重用,可在李世民看来,若是自己离世,李勣便很可能成为威胁李唐王朝的一个定时炸弹。
在对李世民及继任皇帝李治进行了解过后可知,李治只能算是一位守成之君,并不能够如李世民一般,有着带领国家冲上巅峰的能力。
正因如此,担心李唐统治遭到威胁的李世民,便在临终前嘱咐儿子:李勣太厉害,你镇不住,不如杀了吧。
当时,因李世民担心李勣反叛,便向儿子表示,他准备将李勣贬到外地做小官,若是李勣能够欣然接受,且马上启程,此人便能留用,将来也可以将其召回京中重用,但若李勣不愿前往外地,便应马上将其杀掉。
对于李治来说,他时刻将父亲的忠告牢记心中,所以,在其上位之后,也在观察着李勣的一举一动。
尽管在李世民尚未离世前,李勣便已经遭到贬官,可据李治观察,李勣从未有过任何的抱怨话语。不仅如此,在为官的过程中,他也能够做到恪尽职守,并未因官职较小而忽视正常的工作内容。
此后,李治便决心提拔李勣,经过一段时间的升迁后,李勣官至宰相,成为李治身边最重要的大臣。
在得到提拔后,李勣便坚定地站在李治一边,帮助他对抗长孙家族。正是因为得到了李勣的帮助,李治方能成功巩固自身地位,避免长孙家族权势过盛,并做出夺权之举。
不仅如此,在后来的日子里,李勣更是带领大军成功灭掉高丽,这也使得中原王朝的统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巩固。毕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高丽对中原地区,有着极大的威胁。
基于李勣所做出的种种贡献,李治对他十分敬重,在李勣去世后,李治更是为其赐予“贞武”的谥号,可见,在李治的心中,李勣始终是他最为信任的大臣。
结语
在封建王朝中,很多如同李勣一般的功臣,都曾令帝王倍受威胁,毕竟他们的手中掌握着大量兵权。
然而,许多功臣却能够不辜负皇帝的重用,凭借自身努力,帮助皇帝创造更为辉煌的统治,同时将社会发展水平推向全新高度,帮助人们带来更加优渥安稳的生活。
可见,无论在何种时代背景下,真正优秀的人才,都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正因如此,凡是出众的人才,都会得到人们的重视。
相信在了解过李勣等功臣的故事后,将有更多人能够做到发奋图强,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