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与王之涣相关人物
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
王之涣是生活在公元688年到公元742年的诗人,所以说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王之涣在唐朝最后的官职是文安县尉,我们对王之涣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现有的史料上很少有关于王之涣的介绍,而且我,对王之涣家族的了解也是通过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其五子王绾的墓志。
王之涣的一生没有做过大官,他的祖籍是在陕西太原,后来因祖父王德表晚年主洛阳,死后葬在洛阳,王之涣的父辈有5人,王之涣的父亲则是王昱,死后也都葬在洛阳,所以洛阳这边就是王之涣的家族墓地了。王之涣的墓志现在被收藏在南京博物馆,这个地方的发现是我们了解王之涣最重要的来源。
王之涣的家族我们现在知道的有五世祖为王隆之,曾祖王信、祖父王德表、父亲王昱、叔叔王洛客、王景、王昌还有他的堂弟王之咸,还有侄子王绾外,还有后来的妻子李氏是衡水县令李涤的女儿,其他一无所知。
王之涣的诗
而小编下面要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诗,便是王之涣仅存六首诗中的《宴词》。《宴词》是王之涣在一次宴会上即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主要描写内容虽然是宴会的情景和其周边美好的景色,但实际上却是以乐景体现哀情,含蓄地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初读令人惊艳,再读感概万千。
《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诗的首句“长堤春水绿悠悠”,即长堤边的河水一片碧绿。“春水”点明了时节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悠悠”在这里既可以指水长久绵延的姿态,也可以指春天的勃勃生机,在这边大地上绵延不绝。而这句诗中的“绿”字则是对“春水”特征的描写,同时也暗示了王之涣对离别的一片深情。
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即田间的涓涓渠水,最终汇入了漳河,一同向远方流去。视野的开阔,仿佛更容易引起人的缕缕情思。王之涣便在这样一个一望无际的碧野中萌生了浓浓的离情别绪。春水尚且能和漳河“一道流”,为什么我却不能和友人一同去向远方呢?寓情于景,以景抒情,极易感染读者也进入离愁之中。
从诗的前两句来看,王之涣通过视觉描写来表达了深深的离愁。而诗的后两句,则是从视觉转向听觉和想象上。“莫听声声催去棹”,即不要去听那催促着船儿快离开的声音。诗人明显知道这代表着友人就要离去的声音,却以“莫听”二字来安慰自己,这份情致在诗人的笔下,实在是委婉动人。
末句“桃溪浅处不胜舟”,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船呀。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满腔愁绪全部承载在了这要离开的船上。所以这桃花溪越浅,诗人的离愁便越重。李清照著名的词作《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便是和这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综观王之涣的这首诗,篇幅短小,只有四句,却写出了深邃的意境。通篇不见一个“愁”字,却句句蕴含着厚重的离愁。读起来也极易引发人的感慨,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