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与社会阶级的寓言,在《饥饿站台》中显得精彩绝伦。一座架空背景被划分为333层的监狱坑,一桌事关生存不断下降的餐桌,电影由此设计出了一场简单却极为有效的人性实验,上层尽情享用,中层残羹冷炙,底层饥肠辘辘,生存面前所一展的人性之恶,让人不寒而栗。
开门见山,电影伊始便将镜头聚焦带着一本《堂·吉诃德》进入监狱坑的男主,而随着男主与同层老人对话的展开,我们也知道在这座监狱坑中,每天只有一桌丰盛的宴席会随层下降,下层的人每天只能吃上层剩下的食物,而每一层也都不可以囤积食物,否则便会被热死或者冻死,每个月犯人所处的层数会被重新分配,你有可能会被分到上层大快朵颐,当然也有可能被分到底层,饥饿而死。
正如同在一个不切实际的时代怀揣骑士梦的堂·吉诃德,作为理想主义者的男主,在历经了底层的饥饿折磨被幸运分配到上层后,他并没有如同其他人那样自觉幸运地大快朵颐,而是试图与新室友不合时宜的去改变监狱坑的现状,希望每一层人都只吃够维持自己生命的那一份食物,然而这种逆生存而行的方案最终失败了,一桌丰盛的宴席远远么不可能够666个人享用。
电影中监狱坑的故事或许永远不可能发生在现实社会,但电影中如同监狱坑般的故事其实仍旧还在现实社会中上演。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曾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饥饿站台》正是一出恰如其分的寓言。
弱肉强食的生存秩序和自上而下的社会秩序其实就是人类社会最为原始的写照,而电影精彩绝伦的地方便是把这一社会现象用一种极简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多样的可分配资源变成了单一的食物,复杂的人类阶级变成了直白的楼层,人性的恶与善也由此变得一目了然。
中国自古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一个人尚且无以果腹的绝境下,人性其实没有选择的余地,甚至只能被动接受人吃人的现实,然而更可怕的是例如电影里历经饥饿的人在监狱坑中幸运地成为了上层,他们或许会像男主一般重拾人伦,但更可能会变本加厉的出于报复迫害下层,更可能会选择性的忽略掉底层人的生死,由此循环往复的监狱坑,何尝不是一出残酷的人类社会发展史?
那么这样残酷的现实就无法被打破吗?电影的结局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绝望黑暗的,但绝望中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男主身上的希望,他其实本可以在第6层享受一个月的时间,接下来他并不见得就会被分到一个让人绝望的楼层,甚至他最后可能会活着走出监狱坑,但他在生理的吃人后仍旧选择了去反抗,他的精神从来没有屈服于人性的恶,在他身上所绽放的人性之善,才是这部电影不屈从于现实的理想之光。
一盏灯或许无法照亮一片黑暗之地,但正因为有了愿意去燃烧自己做灯的人,才有了照亮一片黑暗之地的可能,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所有人都失去了成为光的勇气。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