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电影于1998年上映,创造了万人空巷的观影奇迹,以至中国观众多少有些情结,当2012年该片以3D版在中国内地重映,不知触发了多少波“情怀杀”。
当年看《泰坦尼克号》,大家为杰克和露丝的旷世爱情感动不已,更对这艘号称“不沉之船”的豪华巨轮的倾覆黯然伤怀。这种感伤多半来自于电影为我们展示的那一幅幅充满唯美气息,又能抵触心灵的温情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首先离船,并平静地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师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呼吁:“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将她送上救生艇……当然,还有故事主人公杰克毅然把生的机会留给最爱之人……
不过说到历史,泰坦尼克号上的真相可能远远没有电影那么动人。按照故事的设定,男主杰克作为一个贫穷的画家,靠中奖才获得一张三等舱船票。就算他真的在船上和露丝双双坠入爱河,当船难发生时,他无法生还的命运便已注定——原因并非所谓的“妇女儿童优先”原则,而是他身为穷人的身份。即便再退一步,杰克侥幸生还,他上岸后也不可能娶到露丝这样的贵族女子。
事实上,泰坦尼克号上的“妇女儿童优先”的救生原则并不完全准确,获得逃生优先权的主要是头等舱、二等舱的妇孺。后来的统计数据表明,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
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生还。但咱们再细分一下,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二等舱乘客的生还率是44%,头等舱是60%。道理很简单,有钱人住头等舱,大部分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在二等舱,包括杰克在内的去美国的贫穷移民乘坐三等舱。既然大家的住宿待遇差别很大,逃生时的待遇又怎能例外呢?
泰坦尼克号和当时别的客轮一样,将存放救生艇的区域安排在头等舱和二等舱附近,以降低富人和中产阶级乘客对海上风险的担心,这种设计是当时所有轮船的通行做法,没人会认为有什么不妥。
下水逃生的安排也是这个逻辑,头等舱、二等舱优先,而不是后来盛传的“妇女儿童优先”。对儿童来说,一、二等舱共有儿童32人,只有一人死亡;三等舱的儿童有75人,死亡55人,显然,儿童的存活的机率先取决于他们出身的阶层,也就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居住的舱位等级。
另外,一、二等舱乘客中的遇难者有很多盲目相信泰坦尼克号是“不沉之船”,在等待家人中错过了逃生的最好时机。幸存下来的三等舱乘客,大多数是在跳入水中之后才搭上救生艇的。
所以,历史的真相是,当年在泰坦尼克号上真正付诸实践的规则是:“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众口相传的那个所有妇女儿童优先是片面的。1912年,在出事当年的“泰坦尼克号”纪念集会上,白星公司对媒体表示:没有所谓的“海上规则”要求男人们做出那么大的牺牲,他们那么做了只能说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关照,这不管在陆地还是在海上都是一样的,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这才是泰坦尼克号上的生存真相。
于是,我们可以做一个设想——假如杰克和露丝同时生还,他们的爱情能否水到渠成?不管观众高不高兴,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即使按照电影的设定,露丝与富有的卡尔订婚了,但露丝并不爱卡尔,婚礼之前她和母亲从欧洲度假返回纽约,卡尔陪着他们在船上。
妈妈得知女儿爱上身无分文的杰克,愤怒地提醒女儿,金钱和婚姻的关系如此密切,她必须丢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卡尔结婚。她的意见其实是理性的。这里有个经济学上的分析,卡尔的财富能为母女俩的生活带来保障,维持她们早已习惯的体面的生活方式。
的确,露丝出身贵族不假,但她的父亲已经去世,而且早已失去了所有财产,贵族也只是个空有名号的头衔而已。这种没落贵族的名号毫无用处,哈代的经典作品《德伯家的苔丝》里已经说得很清楚,露丝只有嫁给卡尔才能瞒天过海地帮助一家人度过财务上的困乏。
如果露丝爱情至上嫁给杰克,且问他们到美国怎么活下去?杰克一无钱财二无工作三无社会地位,这个到美国的穷一代只能成为靠工资维持生活的底层人员,一个艺术家在纽约是不太可能赚到大钱的。在露丝母亲的眼里,推掉一桩与富人的婚事,让女儿和杰克结婚,不仅是一桩丑闻,更重要的是生存问题。
综合来看,先不说坐三等舱的杰克生存机会渺茫,即使他和露丝一样侥幸生还,他们在陆地上的生活一定不会像海上那么浪漫。灾难中的泰坦尼克号上,三等舱的儿童生还率比一等舱的男人还低这一事实,足以证明露丝上岸后考虑婚姻的机会成本,和杰克说一声珍重。
也许,卡梅隆的电影安排的结局,是一个对大家都合适的安排。杰克为救爱人牺牲,露丝在心里念了他大半生,成就了令我们每个人感动莫名的旷世爱情。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