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考古证据表明,距今1万年至4000年间,这片今天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曾是充满生机的绿洲。非常感谢摄影师迈克·赫特威(Mike Hettwer)与我们分享他在撒哈拉沙漠拍摄遗骸的一些照片。
大约9,000年前,非常潮湿的气候盛行于撒哈拉大沙漠Subpluvial新石器时期。在之后的上千年间,撒哈拉沙漠开始出现了原始草原和森林动物以及人类。
古生物学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发现了规模很大的石器时代墓群。
在2000年,赫特威和古生物学者保罗·塞来诺(Paul Sereno)带领探险队在尼日尔寻找恐龙化石,赫特威发现一个埋葬区深埋数百个骨骼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族群--基弗人(Kiffian)和特纳人,每个都有上千年的文明历史。
而且在一些干燥和荒凉的地区还出现了狩猎工具、陶器,和大量的陆地动物和鱼类骨头,其数量之多在撒哈拉沙漠地区前所未有,其中的动物化石还包括一些大型鱼类和鳄鱼的化石。这一新的发现进一步向人们展示了距今1万年至4000年间的“绿色撒哈拉”。
在1922年,霍华德·卡特发现了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以及戴有神秘的“黄金面具”的木乃伊石棺。整体镀金状带有一些棕褐色色调的石棺让当时的研究人员感到困惑,而图坦卡蒙法老与霍华德·卡特在一夜之间被世人所关注。
专家认为图坦卡蒙陵墓与木乃伊石棺的发现对霍华德·卡特而言似乎并不是一件走运的事儿。耶鲁大学的考古学家约翰·达内尔(John Darnell)认为:“人们总是喜欢用偶然发现来形容图坦卡蒙陵墓的发现,这使得考古工作者感到有些恼怒。”卡特花了数十年的时间在古代底比斯(现在卢克索地区)的墓葬遗址上发掘线索,最终在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下找到了图坦卡蒙的陵墓,发现陵墓背后的背景工作显得非常必要。
1、遥远哭喊
在尼日尔撒哈拉沙漠的格伯托(Gobero)遗址发现一位6000年历史的特纳人骨架,他的中指放在其嘴里,原因不明。
撒哈拉沙漠的这一地区日平均气温高达49摄氏度,来自绿色撒哈拉的这一遥远哭喊发生在4000-9000年前。
6000年历史的特纳人骨架,他的中指放在其嘴里。
2、格莱沃尔节
这是一个从南撒哈拉沙漠一直延伸到广袤而干旱的萨赫勒地区的世界。他们作为游牧民族生养于斯,不断地为牛群寻找水源与草原。每年成百的沃达贝人都会聚集一次。
期间,他们举行七天的格莱沃尔节(Gerewol),以庆祝给贫瘠的西非平原带来短暂绿色和肥沃的雨季的结束。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总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1/3,差不多与我国国土面积相当。
这片壮阔孤傲的大漠和古老的非洲大陆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绽放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的光芒。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在此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遏制了纳粹德国的攻势;台湾已故着名女作家三毛也曾以此为背景,演绎出令人荡气回肠的《撒哈拉的故事》。
3、格伯托(Gobero)遗址
这个名为“格伯托(Gobero)”的遗迹完全是撒哈拉的偏远地带,如此偏远甚至骆驼都没有到达过。这里发现有异常完整的人类遗骸、以及鱼类与鳄鱼骨,年代可追溯到约一万年前,当时这个世界最大的沙漠还是一片沼泽地。
此遗址的鸟瞰图展示偏远的沙丘、考察队的帐篷和一堆骨骼化石(左下方)。看到今日这一景象,很难想象这里过去曾是一片绿洲。
4、似鳄龙
芝加哥大学的保罗·塞来诺博士在尼日尔北部Agadez地区发现似鳄龙(Suchomimus),其体长接近12米,体重超过4吨,是巨大的肉食恐龙,属于棘龙科重爪龙亚科。似鳄龙的帆状物在臀部最高,但是也只有60厘米左右。
5、母子相拥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保罗·塞来诺和他的同事们在非洲国家尼日尔境内的撒哈拉沙漠中寻找恐龙化石时,在素有“沙漠中的沙漠”称号的泰内雷沙漠中,发现了3具5000多年前的人类骨骼。一位体形娇小的女性和两个孩子躺在一张“花床”上。
两个孩子的胳膊伸向这位女性,三人试图拥抱在一起。发现骨骼的地方被称为格伯托(Gobero)遗址。早在2005年和2006年,科学家们已经在这里发现了200多个人类墓穴。还包括一些动物、大型鱼类和鳄鱼的骨骼。这些动物显然不属于沙漠,它们的存在意味着当地曾经是一个湖泊。
而此次三具骨骼下的用花草做成的床再次显示,当年这一带曾水草丰茂。保罗说:“我们来到了一个绿色的撒哈拉。”当时人们居住在这里的时候,它可能还是一个湖。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不同寻常的墓地提供了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两个文明的线索,他们5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时候,当时的撒哈拉沙漠还是潮湿的,并且处处显得绿意盎然。这从那三具人类骨骼躺在花做成的床上就可以看出。
6、特纳男子
科学家发现这位特纳男子的头埋在一个罐里,被形象地称为“罐脑袋”。外一名男性的头则被放在一个海龟壳中埋葬。陪伴他的还有鳄鱼距骨和野猪牙。
通过研究人类骨骼,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两个不同的人种,存在的时间相差了千年。第一种人被称为基弗人,他们以猎杀野生动物和捕鱼闻名。考古学家推测,他们是10000年到8000年前,撒哈拉最湿润的时候定居在这里的。基弗人非常高大,有的能长到1.8米。
第二种人生活在距今7000年到4500年前,被称为特纳人,他们的身材比基弗人矮小,可能靠打猎、捕鱼及养牲畜为生。腿骨显示基弗人男子有发达的腿部肌肉,这暗示他们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他们的墓葬中包括很多珠宝和饰品。比如,一个女孩的手臂上戴着用河马獠牙雕刻的手镯。亚利桑纳州立大学考古学家克丽丝·斯托贾威奇说,很难想象两个生物学上差异极大的人种,相隔千年却偏巧生存在同一区域,死后还能够埋在同一个地方。两种文化间隔的1000年可能是一段干旱时期,湖泊消失,生存困难,人们只得转向别处求生。
7、长颈鹿石雕
在尼日尔达布斯(DaBous)发现的长颈鹿石雕是世界最精美的岩画之一。此长颈鹿有皮带系在鼻子上,暗示这是一只驯化了的动物。撒哈拉沙漠是全球最大的沙漠,但在1.2万年前,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改变,令季候风短暂性吹到撒哈拉,形成这段“绿色撒哈拉”时期。
总面积差不多与中国国土面积相当的撒哈拉沙漠,从非洲西北部的大西洋海岸向东延伸直至红海之滨,横亘在非洲大陆的北部,因而被认为是一条地理分界线:沙漠北部地区大部分居民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自古就与亚洲西部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常把本区与西亚合称“西亚北非”,或称为“阿拉伯国家”;而沙漠南部则被称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以黑种人占绝大多数,故有“黑非洲”之称。
这两大地理单元无论在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上都有着迥然不同的鲜明特性。“撒哈拉”这个名称来源于阿拉伯语,是从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引入的,意即“大荒漠”。
撒哈拉沙漠之大令人咋舌,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1300-2200公里,横跨埃及、苏丹、利比亚、乍得、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突尼斯、摩洛哥、马里、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等10多个国家。
8、Wodaabe男孩
一位Wodaabe男孩每晚从8公里之外的地方将家里的牛群赶回家。Wodaabe人可能是此规模很大的石器时代考古墓群中的人们最现代的亲戚。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袋食蚁兽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