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王夺嫡,看上去势力最大的八阿哥胤禩最终输掉一切,而不显山露水的四阿哥胤禛却笑到最后,成为雍正皇帝。
原因何在?有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胤禩、胤禛各占一个字,决定了他们的输赢。
八阿哥占一个“贤”字,他就输在“贤”字上。
什么是贤?八阿哥单纯的理解为“贤名”,所以用尽心思去收买官心。结果成为京城比太子势力还大的八爷派,可以说老八登高一呼,天下官员云从。太子惊心,但比太子更惊心的,则是康熙。康熙从来没有把胤禩当成继承人来考察,只不过引蛇出洞。
无论是为将来太子胤礽继位后,还是为自己生前考虑,老八呼拉拉弄出一大群,康熙心里怎么想?将来胤礽会成为空头皇帝,实权被老八攥着。而现在自己还活着,就有可能成为老八的傀儡。李世民是怎么羞辱父亲李渊的,康熙不是不知道。老八越“贤”,康熙越觉得自己危险。
老八知道自己正常继位无望,就多方经营势力,等待机会,以非正常的手段夺位。康熙最不能接受胤禩的就是这一点,他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早就出局。
太子被废,老八以为他中了圣心,其实康熙已默许胤禛为继位人了。
何之?一个字——闲。
按电视剧邬思道所说:“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历史上,胤禛参透老庄,深悟其理。老八“贤”给康熙看,老四就“闲”给康熙看,高下分明。所谓“闲”,是胤禛向康熙表明,自己无意争夺大位,只想做个平安王爷。更不能结派营私,危及皇父的安全。胤禛经常写“闲”诗。如《园居》“懒问浮沉事,闲娱花柳朝。吴儿调凤曲,越女按鸾箫。道许山僧访,棋将野叟招。漆园非所慕,适志即逍遥。”
雍正太有心机了。弄出这首诗来糊弄老爹,但同时,他在办差上非常得力,不是闲而无用。康熙但有苦差,总是胤禛出头,老八躲的远远的。去检查河工,捞不到啥油水,也收买不了官心,胤禛苦无怨言。康熙当然喜欢这样的儿子,有能力却不出风头。如利剑之柄操于人主之心,人主没有不放心的。韩信,以及后来的年羹尧,包括老八,他们输就输在不懂这个理。一把利剑天天在你面前舞来舞去,你惊不惊心?只有把剑柄握在手中,你才会有安全感。
胤禛有差时“坚刚不可夺其志”,不怕得罪人。无差时,“渔翁独钓曲江湾,春雨秋风总是闲。满眼儿孙长绕膝,卖鱼沽酒醉苍颜。”和道士老僧为友,松前林下听鹤观风。胤禛立志宗旨,学张良、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做为皇室,他学的则是唐宣宗李忱,看上去傻乎乎,连武宗李炎这样的雄主,都觉得这个小叔是傻子。结果呢,光王登基,雷霆手段,震动天下,人称小太宗。
李忱就是不争是争,胤禛学习光王好榜样,宁可装傻,绝不过早出头。老话说,枪打出头鸟。
一大群鸟飞出林子觅食,一枝神秘的猎枪在暗中窥视,寻找目标。在鸟群中,老八最显眼,也最强壮。而胤禛则夹在一群鸟中显的瘦弱,毫不起眼。猎人当然要把最肥的那只鸟了。而瘦弱鸟也希望猎枪干掉肥鸟,群鸟无首,自己就会成为鸟王。
退一万步讲,即使康熙把位子传给老八,或老八自己夺位。胤禛谦逊恬淡,也不会遭到老八的忌,安稳做个王爷。不管是康熙在,还是胤礽或胤禩继位,胤禛都能自保。而且在自保的基础上,偶尔还能冲一冲那个位置。即使冲不到,也不会被人当成出头鸟给打掉。胤禛智虑深远,兄弟中少有人能及。
闲不是闲来无事,而是一种道家的境界,也不是无为。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下一句是“取天下常以无事”,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成:夺取天下,以退为进,不强出头。宁在人后,不争人先。刘邦之前有陈胜,李渊之前有李密,朱元璋之前有刘福通、陈友谅。胤禛有意对胤禩退避三舍,让胤禩成为出头鸟,自己在后收拾残局。
而胤禩不自知已处危卵之上,犹自嚣嚣然以天下为必取,结果一头栽进康熙挖的坑里。“闲人”胤禛夺嫡成功。
“闲”是什么?屋中有木,但木是要长大的。早晚,木会把屋子顶破,长成参天大树。胤禛要的,就是这“早晚”二字。
”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