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驾崩,胡太后“粉墨登场”
胡太后的出身不错,作为当朝司徒家的女儿,顺理成为了皇帝的皇后。并且还顺理的诞下一子,名为元诩。故事发展到这貌似还是正常的走向,但是自从她的丈夫元恪死了。年仅6岁的儿子继承大位后,她的野心就逐渐显露了出来。
她先是以自己是皇太妃的身份把原来的皇太后给废了,而后上位当了皇太后。后来又以皇太后的身份开始慢慢参与政治上面的事情,以自己的儿子还年幼为借口。肆意听取政议,甚至是一手把握了北魏实际的政治力量。刚开始她确实有一定的作为,对于重案事件亲自进行处理,对地方的官员也尽量亲力考察。使得国家一时规整起来,国风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胡太后奢靡之风显现
胡太后逐显本性,朝野一时混乱不堪
然而,本来被人看好的北魏国时局,并没有一直向好的势头发展。过了一阵后,可能因为掌握的权力过大,让胡太后迷失掉了自我。她骨子里的蛮横暴虐、追求奢靡、吃喝奢侈的毛病就越来越严重了,对于统领国家这件事也越来越胡闹了。
正是在这样的包容大环境下,使得贵族们的权力和奢靡程度越来越大。朝野上下各个官员之间互相包庇,地方的赋税和兵役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苦。而那些被逼急了的平民要么走上逃亡的道路,要么忍受屈辱、依附在那些强豪门下。而随着群众的哀怨之声越来越大,北魏的统治也在胡太后的不作为当中逐渐地推向了尽头。
边防六镇示意图
边防六镇的变化过程就是北魏兴衰史的缩写
其实在北魏前期,在大草原上以游牧为生的柔然族和鲜卑族十分强悍。每当北魏的军队到南方打仗时,北边的柔然就会借机骚扰北魏,这让北魏朝廷十分头疼。于是北魏朝廷只能重视起北方边疆的防御工作,便在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这六个边界地方。设立了六个军事重镇,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北方六镇。
因为北魏朝廷一开始还是忌惮强大柔然族和鲜卑族的,所以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的社会地位要比普通群众高,待遇也是比较优等的。而当地农耕经济也一直给北镇不停送来军粮,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富足与安康。
但是随着北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囚犯被发配到了边疆,生活在边镇的六镇居民们地位逐渐下降。到了孝文帝迁居都时,把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洛阳之后,在北方六镇的人民处境就显得尴尬了。毕竟他们特殊的身份和所处的特殊地域,都注定了他们只能世代为兵,不可离开边疆地带。
孝文帝汉化失败
孝文帝鲜卑汉化,区别对待导致矛盾加剧
当游牧民族和汉族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相处之后,有些变化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使得鲜卑和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缩小。而有些游牧民族主动在姓氏上面表达了友好,将复杂的姓氏改为和汉人一样的单姓。另外,二者之间的语言也在融合发展着,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但是孝文帝执政后,直接下令禁止了鲜卑语的流传,大家都被强制要求说汉语。游牧民族也不能再穿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胡服上朝,一律只能穿汉室的官服。虽然他有着一颗民族大融合的心,但是手段过于强硬,而且时机并不是很恰当,导致鲜卑族一直心中留有怨气。
再加上改革不可能在同一时期之内,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行。对于孝文帝的鲜卑汉化来说,在洛阳附近的鲜卑族人民受到的影响最为深远。其他地方的都是根据远近程度和政府的关怀力度来决定的,显然,北方六镇的居民们,他们还是保留了具有自己族群特色的风俗与习惯。
如果北魏政府能够及时看清这种形势,并且做出补救措施也就好了。可是六镇自从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失去了庇护都城(之前的都城是平城,今山西大同)的作用之后。就如此草芥一般,被北魏政府给抛弃在了漠北草原上。而且这里还成了流放罪犯的集结中心,因此这个地方一下子从荣耀之地,变成了腌臜之地。
而朝廷抛弃了六镇之后,发放的军粮就变少了。许多六镇人民都吃不饱饭,而在首要倡导“民以食为天”的古代大环境下,人们自然就会为了温饱问题而争取着属于他们的利益。当他们看到自己与六镇以外的人的命运被区别对待时,难免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矛盾就会慢慢地被酝酿着。
六镇流民起义军
民心被伤透,六镇终站起起义
北魏政权正被胡太后搞的乌烟瘴气的时候,位于塞北的游牧民族又出现了饥荒。他们到北魏边界的六镇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杀、抢、烧、夺,把本来就不富裕的六镇居民逼上了绝路。按说被欺负到家门口的北魏军队,自然不能容忍事情就这样结束。但是长期腐败无能的军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威风,当军队慢悠悠的到达六镇时,骁勇威猛的敌军早就跑得找不到影子了。
本性善良的居民们心里还是觉得朝廷不会弃他们于不顾,眼巴巴的等着赈灾粮款的发放。但是本来救济难民的粮食就少的可怜,加上军粮在发放的过程中被一些贵族给克扣了,所以真正到达灾民手中的救济就少得可怜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淳朴的军民们一直压抑着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朝廷早已不把他们当回事了,只有靠自己才能在这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于是怀荒镇的军民们涌入到了当地官府当中,把扣押粮食的黑心官员于景给杀掉并且成功抢到了粮食。此事传到了另外五个镇后,难民们纷纷效仿。开始了大规模的起义,由此,六镇起义揭开了序幕。
总评:
六镇起义,看似胡太后淫乱昏庸令人反,实则孝文帝盲目汉化积民怨。
北魏对边界六镇的忽略甚至漠视其实早已很深,胡太后虽然在执政管理期间胡乱作为。但其实她影响更多的是内地的汉人们,身处六镇的鲜卑族其实早就已经哀怨不断了,并不是从胡太后掌管政权以后才开始。
六镇居民面对着吃不饱、朝廷不在乎、经济中心南移等一系列问题时,内心已经几乎崩溃了。彼时孝文帝不抚恤民心,反而掀起汉化热潮。这注定会使得周边六镇居民们对自己的国家归属感变得更弱,甚至觉得北魏根本没有把自己当作国家的一部分。面对着这种心理上的巨大崩溃,他们又怎么可能安心服从于北魏的管理呢?
看问题更重要的是抓住本质进行分析,冰冻三尺并非只是一日之寒。六镇居民对朝廷的不满积怨也绝不是胡太后几年就积累下来的,只是刚好在胡太后执政时爆发了而已。
笔者认为,即使没有这个胡太后,也一定会有其他的“胡太后”要为六镇起义背上一口黑锅。对此,大家什么样的看法呢?请多多与小编进行评论交流。
相关阅读:
|
|
文章标签: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