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有两个天才少年,而且都是玩火的高手,一个就是凡间的红孩儿,一个就是天庭的哪吒,并且两人还有许多相似之处。
两个人从头到脚都很像
哪吒在民间众人心目中的传统形象是这样的:遍体红光、穿着肚兜、光着脚丫子、丸子头,手拿火尖枪、脚踩风火轮,眉清目秀、面如傅粉、唇若涂脂,和小女孩一般俏丽可爱。
动画《哪吒闹海》
红孩儿的形象是这样的:祥光护体、面如傅粉、唇若涂朱、眉分新月,穿着肚兜、光着脚丫子、双手绰枪威风凛凛,也是和小女孩一般俏丽可爱。
重要的是最后给他来了句"形比哪吒更富胎",就是说他长的和哪吒很像,只是比他更成熟和富态一点,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哪吒成名时年仅三岁,还是幼儿园小班的年纪。红孩儿当时已经是七岁了,已上小学二年级了,那学的知识肯定比哪吒多得多,本身也长大了,所以显得更成熟稳重些。
两人长的十分像,还都光着脚丫子,后来红孩儿也和哪吒一样戴上了箍儿。
《红孩儿》
两个人都是天才少年,不仅功夫好,还擅长三昧真火
哪吒的武器装备比较多,有火系武器法宝风火轮、火尖枪、九龙神火罩,还有乾坤圈、混天绫、金砖、阴阳剑、缚妖索等。
西游记中说他是三岁只身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殴打抽筋,因此惹下大祸,闯出莫大事端。
在西游记中他是天庭玉帝身边的护驾大神,少年将领,经常带领天兵天将出战各处,功夫十分了得,最明显的就是把风火轮挂在牛角上烧,直接降服了牛魔王。
哪吒
红孩儿武器相对较少,只有一杆和哪吒一样的丈八和五辆放火的小车,但他会,以五行车作法,口里能吐火,鼻子会喷烟,十分厉害。
红孩儿虽然只有一杆枪,但仅凭自身武功就能和孙悟空打斗良久,口中一喷出三昧真火直接大败孙悟空。
红孩儿也是天生逞强好斗之辈,他在号山欺负的六十个山神土地穷困潦倒、痛不欲生,最后还妄想吃唐僧肉。
在这点上,两个熊孩子都是不可多得的少年英雄,也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惹祸精,十分了得。
红孩儿
两人家庭背景都很牛,都是富二代
红孩儿的父亲是牛魔王,是下界唯一的一个有坐骑、有儿子的大妖,其实力与孙悟空不相上下。叔叔是如意真仙,一个垄断了落胎泉水生意的精明的商人,也很厉害。
红孩儿的母亲是铁扇公主,是得道的地仙,拥有能熄灭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的火系异宝芭蕉扇。小妈是玉面公主,竟然也是一个公主,手中继承了百万家私。
86《西游记》红孩儿剧照
哪吒父亲是李靖,号称托塔李天王,天庭卫戍区司令员,常伴玉帝身边的红人,地位显赫、功法强大。大哥,是如来佛祖前部护法。二哥木吒,是观音菩萨的大弟子。
就连收了个义妹,金鼻白毛老鼠精,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当年在灵山偷食了的香花宝烛,西天取经路上又差点和唐僧成就一段姻缘。
如果说红孩儿家是下界第一家庭,那哪吒家就是天庭第一家庭,两人一个妖二代,一个官二代,背景都是十分厉害。
86《西游记》哪吒剧照
父子关系都不一般
红孩儿大名牛圣婴,他父亲牛魔王是标准的牛妖,头生双角,牛的特征十分明显,但是红孩儿没有一点牛的特征,就是一个标准的小孩子,可能是铁扇公主的遗传基因更强大些。
红孩儿长的虽然不像牛魔王,但是他们父子关系非常好,他吃唐僧肉时第一个就想到了牛魔王,并且特意派人去请他,但是却没有请铁扇公主。
86《西游记》红孩儿剧照
哪吒全名李哪吒,他生下来是个肉蛋。三岁时因下海虐龙闯祸,其父李靖要杀他,他一怒之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魂归西方,是佛用碧藕为他重塑的肉身。
后来哪吒复活后一心要杀李靖,以报剔骨之仇。如来佛祖遂赐予李靖如意黄金舍利宝塔,以佛意化解父子恩怨,所以李靖宝塔从不敢离手。
86《西游记》哪吒和托塔天王李靖剧照
总之,红孩儿和哪吒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于是人们都很好奇,要是他们两个死磕,到底谁更厉害呢,无数人为此费尽心机作比较,多数人都认为哪吒比红孩儿厉害,毕竟他是天庭正规军,就是不知道红孩儿认同不认同这个观点。
相关阅读:
|
|
|
|
|
|
文章标签: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