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韩之间的板门店会谈在举世关注中结束了,双方发表的声明比较平淡,就是朝鲜会参加平昌冬奥会,两国重启军事热线联络。但实际内容要比声明呈现得丰富很多,板门店会谈本身就是朝韩关系回暖的信号,而会谈的内容又超越了奥运会的范畴,因此,很多人将板门店会谈视为南北结束冰冻关系的开始。
如果从板门店会谈的来龙去脉去分析的话,可能未来的前景远远没有这么乐观。是改善关系的开端,还是昙花一现,并不是由朝韩两国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朝鲜半岛形成的多重博弈结构。韩国过于迫切的和谈以及做出的超出限度的让步与善意,未必能够赢得对等的回报。
(板门店)
板门店会谈从形式来看的确是出人意表,双方会谈的场面颇为和谐,如同老朋友见面,完全看不到此前南北之间曾经剑拔弩张的对峙。这样的氛围也是双方努力去塑造的,能够彰显南北双方在半岛问题事务上的话语权。会谈的内容也多少超出了外界的预估,除了朝鲜参加冬奥会的相关事宜之外,还有具体细节的磋商,可以说,半岛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发生的紧张对峙在板门店会谈中并没有体现,这也基本注定了这次会谈的形式大于实质,也显示出双方都有为了谈而谈的想法。
此轮板门店会谈是韩方提出来的,从提议到最终实现不到一个星期,双方的配合堪称默契,作为当事者,当然会沉浸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这也是无可厚非的。韩方的想法比较单纯,就是通过平昌冬奥会外交实现半岛形势的转圜,凸显南北关系在半岛问题上的重要性,进一步也可以增进韩国在半岛问题上的话语权。
因此,在金正恩新年贺词中释放出参加平昌冬奥会信号的时候,韩国政府就牢牢抓住了,马上提议要举行高级别对话。当然南北双方为了平昌冬奥会也进行了多轮的沟通,金正恩的新年贺词也算是南北之间进行外交沟通的成果。对于韩国的提议,朝鲜基本照单全收,事情进展得出奇顺利,1月9日,朝鲜代表团团长李善权跨过三八线到了韩国的“和平之家”与韩国统一部部长赵明均举行了会谈。
双方代表团成员的构成就意味着平昌冬奥会只是一个起点,或者一个由头。李善权在发言的时候说,期待南北对话和关系改善是民心所向,犹如厚冰之下滚滚不歇的水流,其热切将使朝韩高级别代表团会谈成为一次宝贵的机会。朝鲜大打民族感情牌,无疑触动了文在寅政府不少官员的心弦。在极度对抗的情势之下,朝韩恢复对话一下子到了部长级,可见彼此的热切,尤其韩方更是如此。从会谈的内容来看,韩方的提议颇多,包括南北双方在平昌冬奥会开幕式共同入场,离散家属在春节期间会面,以及无核化的问题。
(韩朝高级别会谈韩方首席代表、统一部长官赵明均和朝方首席代表为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委员长李善权在会谈开始前握手合影。来源:韩联社)
朝鲜的回应是热烈的,但是局限于冬奥会以及民族团结的感情牌上。朝方表示除了派出运动员代表团之外,还派出高层代表团,以及啦啦队、艺术团、参观团、记者团等,可以说,为了给韩国的冬奥会“捧场”,朝鲜也是蛮拼的。对于离散家属会面,看起来,朝方的回应是比较冷淡,而对于韩方提出的无核化,朝方则是比较愤怒。
从会谈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板门店会谈过程中,朝韩的思路基本可以说是相反的。韩国希望从板门店走向无核化,通过平昌冬奥会外交,撬动半岛局势,从经济社会事务开始,诱导朝鲜最终踏上无核化的道路上。值得关注的是,韩国还提出要取消一些制裁以为朝鲜参赛营造气氛,只不过这样的诱导,无疑会触碰到美国对朝“极限施压”的底线。
朝鲜的思路也非常明确,从板门店走向世界承认或者默认的拥核国家,这次会谈的时候,李善权突然提议要公开会谈过程,韩方还是按照常规进行了闭门会谈,但是对新闻媒体进行了通报,韩国媒体报道得很多,但是朝鲜媒体似乎静悄悄。
(韩朝高级别会谈现场照 来源:韩联社)
朝鲜的板门店会谈是做给谁看的呢?要通过板门店向世界透露信息,朝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朋友的,即便在不谈论无核化的问题,韩国还是愿意与朝鲜去和谈的。朝鲜的大度,主要原因在于朝鲜的目标是拥核国家的地位,只要不谈无核化话,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甚至可以依着韩国的思路去谈。
板门店会谈背后是民族优先还是国家优先的考量,不能不说,韩国总统文在寅及其团队对朝鲜的认知的确不同于保守派。在同一个民族的框架之下思考朝韩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无论金正恩还是李善权都在高举民族的大旗,也是在诱导韩国对朝鲜做出实质性的让步。如果韩国要解除一些制裁,无论对朝鲜有没有实际的帮助,都会起到离间美韩以及韩国国内不同派别的作用。而朝鲜是从国家利益考量,而不是统一民族,因此,朝鲜只是要求韩国保持半岛的和平环境,而绝口不提核的问题。
朝鲜半岛问题,并没有因为板门店会谈而出现结构性变化,朝鲜核导与国际社会的无核化意志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极限施压与和平谈判需同步进行,不可偏废。这是南北关系改善的限度所在。如果韩国对朝政策偏离了美国的战略方向,无疑会被纠正,可以说板门店会谈很难变成一场外交风暴,更多的只是南北之间的相互成全,符号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结束半岛僵局,大约还需时日。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