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何以愤怒文学的虚妄?
尔雅
我在一部小说里写过这样的情节: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爱上了一位小说家。小说家住在遥远的地方,只是偶尔通过网络与她有简单的交流。他模糊、抽象,具有神秘又浪漫的诗歌气息。但对于年轻的女人来说,这些已经足够。她读过他所有的小说作品,那些小说里建构了世间盛大迷离的生活,若是与她的日常境遇相比,她宁愿在小说的甜言蜜语里永远沉醉。她从小说出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小说家。她的爱恋隐秘而热烈,喜悦又痛苦。到了再也不能忍受的时刻,她远涉关山,追踪他的足迹。她追赶他,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他们终于在美丽的城池杭州相遇。小说家惊讶又感动。年轻的女人说,她长久的跋涉,不是为了表达爱。爱奢侈又空虚。她是为了表达她的感激,感谢他把孤寂、绝望、黑暗和死亡的欲望写得那么美。这些美足以让她,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活下去。
很多读者对这段情节印象深刻。他们在研讨会、私人聚会、网络的个人空间、正式的评论中都会提及。小说通常展示小说家的想象,是虚构的文本。大部分读者都在表达对于浪漫、诗意的叙述的赞美。小说里的生活总是与现实对抗,它描述我们期待的不可能的生活。有一些读者则含蓄地表达了他们的疑惑。文学出自虚构,但虚构来自现实。小说中的情节未必发生过,但肯定有过类似的真实情境。小说家不能够凭空想象出一种极具现实感的图景。小说只是改变了人物的身份、相貌与时空。比如,真实的生活可能是一个梦想成为歌手或者演员的年轻女性,相貌也寻常普通,她疯狂迷恋的是某个歌星或者导演。这样的情境就显得很现实。另外,关于他们遇见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令读者好奇。有些热心的读者则隐微地揣测,写作这样的故事的小说家,也许在某时某地,有过类似的遭遇,只不过现实本身远不如小说中的情景浪漫。小说家美化了庸常的图景,他以此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和意淫欲。有些初涉文坛的批评家正是这样的观点。他们在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情绪激动,甚至显得愤怒,就仿佛小说家的“意淫”掠夺了他的生活,他由此受到了灵魂上的伤害。
无论如何,小说中的生活与现实不同。在喧哗的时代,小说的读者在减少、分化和流失,它所指代的文学生活正在萎缩。它既无力于引领精神抚慰,也不能介入物质生活。小说家已经很难被归类于艺术家或者社会学意义上的某种职业。正如在日常生活中,诗人的身份被喜剧化或者戏谑化。他们是异类,代表了物质的匮乏、精神层面的不稳定、侵略性的言辞,以及对酒精和烟草的过分依赖。一部小说的写作充满了艰辛,正像是西西弗斯式的无畏和坚决。但是,越来越多的读者放弃了阅读。与小说相比,手机上的网络世界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娱乐、美食、旅行、心理抚慰、明星隐私、财富的秘密,以及减肥和爱情的秘方等等。当然,文学依然存活,它转化为各式各样的心灵鸡汤,它是饭后的甜点,入睡之前的催眠曲,是各种自拍图的解说词,是爱情花朵上的送货地址。小说寂寞又孤独,小说家的生活千疮百孔。小说家创造的故事平淡乏味,不再是时尚的中心。他是舞台上的龙套和小丑,也没有鲜花与掌声。他孤独又寂寞。所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不可能爱上一个小说家。那怎么可能?即使只在小说里也不可以。因为小说家不可以以此来对抗现实,不可以比诗人和批评家显得尊贵。文学的光芒如此暗淡,空间被挤压得如此狭小,又怎么可以让小说家如此虚妄地胡言乱语,夺走这仅存的光芒?诗人和批评家们捧着手机,每天在朋友圈里发表演讲,为新的流派和主义命名,又痛斥时代喧哗,读者无知,不懂得景仰和聆听大师的教诲。他们愤怒、敏感、攻击任何一个可疑的人。
但是很不幸,真相并非如此。小说家并没有制造谎言,他也没有虚妄地想象。仅就本文所提及的这一段故事而论,其中的情节完全真实,几乎就是完整的、不曾修饰的记录。我就是事件的目击者。我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如果真的有需要,我可以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提供证实事件真实性的有效资料。通常小说里的大多数事件都出自虚构,因为好的小说需要与庸常生活对抗,需要表达人类生活中的诗意与理想,但也不意味着它要回避和远离日常。在平淡的日常镜像中,也仍然会有美好诗意的瞬间花朵一样呈现。归根结底,小说家应当对世界抱以悲悯和关爱。
作为普通读者,他(她)当然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对于小说文本的见解。虚妄或真实,浪漫或残酷,每一位读者表达了对于小说文本的不同解构,但无论如何,都显现了小说文本的价值。时代虚浮,一片喧哗,文学却依旧具有强烈的魅力。据我所知,优秀的小说家越来越多,他们的作品从来不缺少认真的读者。我是一个天资平常的小说家,但也能确切地感受到,有许多真诚的读者朋友。他们让我充分地体会到一个小说家的尊严和价值。我也愿意为他们的喜欢而写作。倒是那些愤怒的诗人和评论家令人疑惑:你何以抱怨缪斯不曾垂青?为什么不把愤怒的时间用在阅读和写作上?时代生活斑驳陆离,充满了一切可能,你为何又要如此自以为是地指责小说家的写作和读者的无知?人们不会嘲弄你缺少才华,但会赞美你的勤奋。文学的高度不取决于你的愤怒,而是取决于视野和胸襟,取决于阅读的深度与文化的教养。在很多时候,我们抱怨世界太喧闹,却很少意识到,真相其实是我们自己不能安静。
作者简介
作家,影视评论家。甘肃通渭人。发表作品约400万字。主要作品:《蝶乱》《非色》《卖画记》《同尘》《一个人的城市》等。中短篇作品入选多种文学选本。获得过多次文学奖励及资助。现居兰州。
上一篇:人类为什么要写诗 写诗能改变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