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杏花疏影
这么晚才写景琰,其实是真的想说的太多,关于他的执念,他的隐忍,他的孤独,以及他对皇长兄、对小殊、对赤焰军、对百姓的情义,太多太多的话题,不敢轻易落笔。写了一些才发现,对于景琰,原来在网友心目中是存在一些误解的。
将军,白袍银枪、呼啸往来的小火人,如今地狱归来,武功尽失,面目全非,只剩下一身病骨支离,拥裘围炉,低眉浅笑,在阴诡世界里算计人心,搅弄风云。这样的梅长苏,他自己都是厌弃的。
十二年来,他大难不死,凭借琅琊阁非凡的医术,用剩下的几十年常人之寿换取了正常人的容貌和声音,经营起江湖第一大帮“江左盟”,精心筹划,只为了目前回京所做的这件事——扶持景琰登上帝位。只有这样,才能既雪赤焰之冤,又立天下明主。虽然远离庙堂,但林氏风骨与家国情怀注定,他必须要有这样的眼界和胸襟,既全了兄弟间的“义”,又为国做到了“忠”。
这是何其令人惊叹的壮举,为国为民,为情为义,都是无比的正确。可是,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尤其是面临当前的局面,就必须要使用一些必要的手段和心机,尽管苏兄处处小心深思熟虑,可有一些伤害和利用,还是无法避免。这样的事,放在以前,林殊是死也不会去做的,可是现在,他却不得不去刻意为之,哪怕做的时候,他的内心背负的枷锁更加沉重。
但是,他仍然要保住景琰的赤子之心,不在党争、算计中迷失本性,他说,大梁需要景琰这样的好皇帝,需要他成为一代明君。
于是,他告诉蒙挚:那些阴暗、沾满鲜血的事,就让我来做,这些痛苦和罪孽,靖王承受不了,就让我来背负吧!
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心应该是很痛的吧?为了实现那个最高的政治理想,被迫让自己变成了曾经最不屑的那种人。
这样的梅长苏,他自己都是厌弃的,更不敢想象当有一天景琰知道了真相,他将怎样去面对他痛惜的眼光,怎样以一个卸去伪装的铠甲之后的脆弱心灵去接受景琰的懊悔、自责与心痛!
景琰是懂他的。原著中靖殊相认那一段,人物的心理变化刻画得很细腻生动,电视剧做了一些改动,不像书中表现得那样强烈,而是更加的含蓄与隐忍,这就需要观剧时更细心的揣摩,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吧。
其实到后期,景琰有好多次已经“几乎就要认出他来了”。可是,一面是小殊加倍的掩饰,另一方面,大概景琰的内心里,也是拒绝接受这个结果吧,他实在是不敢去接受这样一个残忍的事实,当年的小殊,会以这样的方式重新站在他的面前。
感谢阅读。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琅琊榜朝代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