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公如果得知在他被处死四百年后,世间居然还有这么多人不遗余力地帮他洗白,应该可以含笑九泉了。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愈发多样,获得的信息种类也日益增多,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同时,由于信息实在太多,所以变得真假难辨,只要文笔好,很多假的信息都能被变成真的。魏忠贤魏公公在“网络明史学家”眼中,笔下的地位,便足以体现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颠倒黑白的巨大能耐。
明朝后期的外族入侵,是从万历年间就开始的,当时的魏公公,还不过是河间府的一个小地痞流氓,怎么可能有如此大的能耐,来左右外族的行为?莫非魏公公是某些小说中的“时空领主”,可以操控某个宇宙中任何个体和群体的意识和行动?
至于说魏公公和明朝灭亡之间,的确存在很大关系,那就是:魏公公的执政,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网络明史学家”认为,魏忠贤掌权时期,明朝的财政收入已经由亏损转向盈余,原因是魏忠贤下令征收商业税,事实真的如此吗?实际上,明朝在天启年间,财政收入有所增加,那么,这个增加是怎么实现的?当然不是所谓的“征收商业税”,而是通过加重田赋。魏公公免去了自己家乡直隶,以及青州等地的田赋,但是,天启六年,却预征收了来年的三成田赋,天启七年则又预征收了来年的三成。这下清楚了吧,魏公公通过透支农民的劳动,以及疯狂压榨农民的剩余价值来实现短期内财政收入的增加,这样做的后果有两个:
给后来的崇祯皇帝留下了一个烂摊子,透支了农民的税收能力
增加了社会矛盾,令天启六年以后,一直到明朝灭亡为止,农民起义频发
除此之外,魏公公为了应对关外后金的局势,不停地向民间摊派辽饷,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魏公公敛财的手段不止如此,他通过收受官员的贿赂,向商人强征银两来“理财”,当然,收来的钱不是进了国库,而是进入了魏公公的私囊之中。另外,魏公公利用国库中的钱,为天启皇帝办了不少实事,比如修三大殿。在军饷如此紧缺的情况下,魏公公尚能挤出五百万两银子修缮三大殿,一修就是三年,不可谓不“忠心”,所以,王世德在《崇祯遗录》中对魏公公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熹宗在位七年,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扫地无余。兵兴以来,帑藏悬磬。如此看来,魏公公真是“理财高手,大明栋梁”
至于辽东的局势,靠着袁崇焕取得了宁锦大捷,魏公公可有对袁崇焕做出任何奖励?虽然魏公公没有直接指挥,但毕竟是掌权者,所以自然是首功,相比之下,袁崇焕可就惨多了,到他手中的奖励,不过白银数十两,袁大人直接直接辞职不干了。的确,自此之后,后金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入侵活动。
纵观魏公公掌权的三四年,对内一方面横征暴敛,一边又挥霍无度;对外,不体恤功臣,因为后金将精力放在蒙古诸部落而逃过一劫,却被后世某些人吹捧成为“大明救星”,可以说,魏公公真正是无尺寸之功。实在看不出,魏公公值得吹捧的点究竟在何处。
而东林党就惨多了。明明从杨涟等人死后,东林党就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够真正掌握过权力,但却被很多“网络明史学家”强行拉出来鞭尸,但事实是,这些“网络明史学家”连东林党具体有哪些,都说不清楚。
最后,关于魏公公被崇祯厚葬一事,明实录和明史,以及国榷,明季北略这些权威史书中均无记载,其仅仅出现在冯梦龙的一本类似于小说的作品《燕都日记》中出现,但就是这本并不权威的随笔,被当做了铁证,这是可笑呢?还是应当感到可悲?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魏忠贤是好是坏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