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关系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蜜月期”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逐渐转冷。而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日本人的形象也随着两国关系的转冷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尽管这段历史到现在也不过20年左右,却经历了几番转变。随着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的爆发,两国关系陷入冰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银幕、荧屏上的日本人也逐渐变坏、变弱智,直至出现了“手撕鬼子”这样的情节。本文就为您梳理一下近20年日本人在中国影视中再度“变坏”的经历。
一、1995-2000 “抗日惨剧”时期:日本鬼子又回来了
1995年是二战结束50周年,1997年是南京大屠杀60周年。以此为契机,一批抗日影视作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中日两国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逐渐体现在了之后的影视剧中。
历史背景: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中日两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均有了不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苏联解体,俄罗斯的综合实力短时间内难以和之前的苏联相提并论,中日两国紧密联合对抗苏俄的需求降低。
从经济的角度看,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泡沫经济时代结束后,进入长期的经济低迷期,史称“平成萧条”。而在日本进入萧条期的这个阶段,正是中国经济以每年8%以上的增速高速发展的阶段。根据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杜大伟的计算,1990年到2005年,日本对全球GDP增长贡献率只有2.95%,而同期的中国则为28.14%。①
经济上的此消彼长让中日双方在心态上慢慢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两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都在这一阶段有所累积。1995年8月29日,日本政府抗议中国核试验,宣布冻结对中国的无偿援助。1996年7月起,日本右翼团体成员连续四次登上钓鱼岛,引发中日钓鱼岛风波。同月,时任日本首相的桥本龙太郎参拜靖国神社②。此前,日本首相已有11年未参拜过靖国神社。">
中国方面,1996年有一本书横空出世,创下了300万册销量的奇迹,并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论热点。这本书就是《中国可以说不》。即便到了今天,早已没有人再去讨论这本书具体写了什么,但“中国可以说不”这六个字,依然作为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气质的一句口号,被很多人提起。
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以及同一策划人在2009年出版的“升级版”《中国不高兴》
影视表现:
民族情绪的悄然变化,也被影视工作者捕捉到了。在1995年,三部抗日题材的影片集中上映。
其中,《七七事变》是国内首部正面描写这个抗战起点事件的影片。该片讲述的是驻军在宛平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抗击日军的经过。宋哲元、佟麟阁、张自忠等国军将领在影片中也都以完全正面的形象出现。">
涉及这样题材的影片,日本人是当然的反面角色。而导演敢于触碰这样的题材,能够顺利拍摄、放映,并成为很多学校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的影片,则能够看出此时中日关系的某种转向。
如果说《七七事变》还不能明显看出这种转向的话,另外两部电影就表露得很明显了。这一年,吴子牛导演拍摄了影片《南京大屠杀》,另一位导演牟敦芾则拍摄了《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其中“黑太阳”系列是香港的电影工作者拍摄的系列影片,在这部之前,还有三部描写731部队的黑太阳系列影片。由于内容血腥残忍,这个系列的影片在香港都被定为三级片。与其说它们是抗战题材影片,不如说是披着抗战外衣来刺激人们感官的猎奇片。
而吴子牛导演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就很值得一说了。涉及到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总不免有杀戮、强奸镜头。本片在香港被定为II级(儿童不宜),在韩国被定为15岁以下禁止观看。③然而在中国大陆,这部影片与《七七事变》一样,成为了很多中小学包场给学生看的爱国主义影片。组织观看充满暴力血腥的抗战影片成了那时国内学校的共同选择,很多“80后”的人也因此在心中种下了“日本人可恨”的种子。">
豆瓣网《南京大屠杀》条目下的网友评论,很多人都对小时候学校组织观看此片印象深刻。
在此多说几句吴子牛导演。吴导与张艺谋、陈凯歌同属第五代导演,也是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影视一线的名导。细看他历年的作品,会发现或多或少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着某种联系。他在1988年就拍摄过抗日题材影片《晚钟》,不过那个故事中,日本人并未被脸谱化地刻画。而到了1995年,这部《南京大屠杀》就将日本人彻底摆在了反派的位置;2000年,鼓吹台独的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2001年他拍摄的《英雄郑成功》上映,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搬上银幕;2006年,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播出,2007年,他指导了82集电视剧《贞观长歌》,描述了大唐盛世的辉煌景象;今年恰逢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吴子牛指导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又在央视一套热播中。">
二、2001-2006">
2001-2006这五年,是小泉纯一郎担任日本首相的时期。由于其个人强烈的鹰派特质,在参拜靖国神社等让中国人非常愤慨的事件上一再惹怒国人,使得中日双方的关系陷入冰点。在影视方面,日本人也再度陷入脸谱化、弱智化的境地。
历史背景:
如果在中国街头随机问几个人,知道日本首相是谁吗?恐怕知道小泉的会比知道现任首相的多。即便说不出小泉纯一郎这五个字,也会对那个中分、蓬松、花白的发型印象深刻。
小泉纯一郎可能是最被中国人熟知的日本首相。图为2002年他参拜靖国神社时的情景。
从1985年至今,有3位在任首相参拜过靖国神社8次。上文提到的桥本龙太郎参拜过一次,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在去年底参拜过一次,其余6次参拜者全都是小泉。而且他也是近30年来唯一一位在日本投降纪念日——8月15日当天参拜的首相。
有这样的领导人当政,这段时间的中日关系之差可想而知。小泉当政这五年多,中国的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都没有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抵制日货”这个词,相信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个词不是新词,远在清朝末年,就有国人提出过抵制日货的口号。而近年来的抵制日货声浪,则主要来源于小泉当政这五年。2005年,反日情绪达到了一个顶峰,国内爆发了大规模集会游行和抵制抗议活动,活动从北京、上海等地迅速波及全国十数个大中城市。以至于当年外交部例会上,“抵制日货”行为也成了记者的一个问题。时任外交部发言人的刘建超当时是这么回答的:">
“之所以中国的公众对日方的一些态度表示不满,主要原因是日方在历史问题上没有采取正确的态度,没有正确、客观、负责任地对待历史。一些中国民众对这个问题有不满,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情绪。不是针对日本人民,而是针对日方的错误态度。”④
这五年间,还发生过文部省教科书事件(淡化侵略行为,删除“随军慰安妇”词条)、日本旅游团珠海买春事件(380名日本男子在珠海的大酒店进行集体买春嫖娼)等事件,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
影视表现:
这个时期,抗日题材影视作品大规模上映,很多影视剧中的日本兵重新成了满嘴“八格牙路”的小丑形象。在这里仅举两个人的例子,从中可以一窥这几年的日本题材影视剧风向。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2]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3-5]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宇宙是时间、空间、物质、能量 的总和。一般能理解的宇宙指人类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时间。对于这一体系的整体解释构成了宇宙论。在中国古代就有“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的说法(即宇的意思是无限空间,宙的意思是无限时间),宇宙一词也出自于“旁日月,挟宇宙”。近数世纪以来,科学家根据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建立关于宇宙的现代科学理论,称为物理宇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