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1日,世界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巴·尤赛福等人考察了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据了解,为了更好地研究、保护和展示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洛南县计划投资4800万元,建设旧石器考古博物馆。
考古发掘
洛南盆地发现旧石器点300余处
洛南县距离古都西安100余公里,是商洛市唯一一个黄河流域县。近日,在北京大学教授王幼平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社江的陪同下,巴·尤赛福教授考察了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据了解,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工作自1995年开始,至今已有19年之久,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地点300余处,时代跨越距今80万年至5万年的漫长历史。
除国保单位花石浪遗址外,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经过抢救性发掘的还有孟洼和张豁口等旧石器遗址。考古人员在这些遗址中采集到了大量旧石器标本和哺乳动物化石,其密集度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十分罕见,使洛南成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发现和研究的中心,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2011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在对洛南县孟洼旧石器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的间隙,对附近南洛河干流与南部支流县河之间的“四十里梁塬”地带进行旧石器遗址普查工作。这次普查,意外地在城关镇中心村张豁口已建成民居的一处黄土地层剖面上采集到数十件石制品,同时考古人员发现几乎在所有的梁脊顶部,都能在地表看到散落着数量不等的石制品。
从2011年4月到10月,考古队对张豁口遗址的抢救性发掘,虽然仅揭露遗址170余平方米,但出土的数量和类型却很惊人。而更让考古人员兴奋的是,本次抢救性发掘中出土的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等石器与向来被认为是属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流行的阿舍利石器工业的器物相吻合。这一发现对于探讨远古人类生存、演化、迁徙和互动提供了重要资料,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王社江说,1995年,他们曾经在洛南盆地旷野旧石器地点群采集到的一定数量的阿舍利类型器物,但是它们已经脱离了原生的埋藏层位,而这次的发现则首次从地层关系证明了这类器物在洛南盆地出现的时代。
据了解,阿舍利文化是旧石器文化中的一个阶段,距今170万年至20万年间,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它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左右对称的石器,多类型组合,例如: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等。它的出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生产标准化器物的意识和能力。在这次为期3天的考察中,巴·尤赛福教授认为,中国秦岭地区的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工作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他预祝这里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发现过程
村民盖房时挖出大量石器
大量石器的出土让洛南一下成为国内外考古界关注的焦点,而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最大的收益就是发掘时每天去“工地”可以领到五六十块钱的工资。今年72岁的苏存保是洛南县城关镇中心村四组的一个村民,他家的新房离当时的发掘点只隔一个围墙。说起2011年的那次考古发掘,苏存保连说没想到,他们家附近还有这么珍贵的东西。他说,他们当初修房子时地下就挖出了很多小石头,但是当时谁都没有在意,因为这样的石头在农村太常见了,他们就把这些石头拉去另一个地方倒了。而正是苏存保家盖房子挖出来的黄土剖面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苏存保说,那段时间被称为本地考古专家的刘顺民经常从他们家后面的一条大路上经过,后来有一天刘顺民从他们家旁边的土坡上捡了几个石头,说这个可能是文物。当时他还不相信,心想就一块普通的石头么,怎么就成了文物。
过了不久,就来了一群人在他们家旁边的地里丈量,其中有个人就是王社江。他说,王社江来了以后,带人在地里转了一圈,捡了几个在他们看来很普通的石头。苏存保的老伴也跟着说,那个石头他们在种地时经常看到,因为影响耕种,很多人都把这些石头捡的扔了,还有人用大点的石头做界石。“王社江来了以后说,你们这些人真是,这么珍贵的东西被你们当界石了。”
据苏存保讲,当时他们那里的挖掘一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从2011年5月左右开始的,一直持续到8月份;后来又挖了一次,这次持续到11月份才结束。因为挖掘地点就挨着他家的房子,苏存保也就成了村民挖掘小组中的一员。苏存保说,当时参加挖掘的每个人可以得到50块钱,光他们村就有十几个人参加了那次考古挖掘。
说起当时挖掘的情形,苏存保说就两个字“细心”。他说刚开始大家都用的自己家里种地的镢头和锨,后来全部改用考古队带来的小镢头和铲子。“人家要求一次只能挖10公分,不能挖深了,一层挖完了,再挖另一层,要求可严格了。”采访结束时,苏存保从他家房子的窗台上拿下来两块石头,“看,当时挖出来的就是这样的石头”。正说着,苏存保又从土梁上抠下来几个小石子,拿回了家。似乎有了那次考古经历,让苏存保对这些平日见惯的石头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研究成果
中国古人类多使用石斧挖掘植物
根据洛南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的一份研究资料显示,经过实验室分析,在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斧中提取到了块茎类植物淀粉颗粒,而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由此可以断定,洛南盆地的手斧应当更多地承担了挖掘植物块茎的功能,这有别于过去对非洲早期手斧多用于砍伐木材等的认识。
从洛南盆地的考古挖掘来看,洛南盆地该阶段的石器工业面貌没有发生任何重大改观,这与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西侧同时期旧石器工业面貌从直立人阶段的阿舍利文化向莫斯特文化,以及更小型的石叶石器工业不断快速递变的过程迥然不同。而这对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人起源及其石器工业产生的过程与背景,比较其与旧大陆西侧的异同,加深对全球范围人类起源、演化、迁徙以及文化传播等研究都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
出土意义
证实洛南古代为南北文化汇集地
据王社江介绍,目前洛南石器遗址年代确定在70万年至3到5万年之间,手斧等石器现发掘能确定年代为25万年至7万年左右。
本次发掘中,发现的阿舍利工业的器物组合,是迄今为止在我国甚至整个东亚地区单位面积中该类器物最为集中的发现。“如此规模的遗址,说明以往在洛南盆地发现阿舍利类型工具组合不是偶然的,洛南在中国历史上处于南北文化汇集地,所以这里保存着数量惊人的该类遗址。”王社江说。
在普通人眼中,洛南盆地出土的旧石器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是它们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器物。“出土的石头,造型很相似,这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会打制‘标准化’的器物了,并将这一技术逐渐地传承下去。”王社江说。
2011年11月6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洛南县检查了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发掘工作后,无比激动地说:“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其意义绝不亚于陕西兵马俑的发现”。
历史谜团
石器的使用者是非洲人的后代?
洛南盆地发现的流行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的阿舍利石器让其声名大噪,可是制造和使用这些石器的人从哪里来?他们是从非洲走出来的直立人,还是当地人的祖先?由此引发人们很多猜想,同样也留给考古人员更多的研究和探秘空间。
有考古专家表示,170多万年前直立人逐渐从非洲走出来,散布到欧洲的许多地区和亚洲的广大区域,这已是业内共识。根据洛南出土的石器来看,这批生活在洛南盆地的直立人,可能是较晚走出非洲的一批直立人的后代。因为这里气候环境变化小,所以在西方阿舍利文化逐步消失的时候,洛南盆地阿舍利石器仍在使用。
那么,这群远古人类除了制造这些石器工具,还有没有其他的遗存?相信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和考古科技手段的进步,这段尘封的历史、直立行走的人类面孔,将会更清晰一些。
如何保护
洛南县将建旧石器博物馆
为了更好地研究、保护和展示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洛南县计划投资4800万元,建设旧石器考古博物馆。据悉,修建的博物馆总面积将达9000平方米,其中张豁口遗址6000平方米,十字路口遗址3000平方米。博物馆将邀请国内著名旧石器、博物馆、环境规划专家进行勘查规划,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级旧石器研究基地和展示中心。
洛南县博物馆副馆长张珂说,洛南盆地的考古发掘,主要是以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主,他们做一些协助工作,出土的文物都存放在了省考古研究院。他们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石器在洛南县博物馆展览,而这些还是从省考古研究院借的。
对于修建旧石器考古博物馆,张珂说因为这个工程量浩大,需要政府牵头,要先做规划,还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她说,博物馆方面一直在做着前期的准备工作,但是方案还没有定,所以什么时候能够建成现在还很难说。
苏存保和郭天民说,在挖掘时听别人说过这里以后要建个博物馆,但是后来就没再见动静了。“可能是后来挖得多了,也就不稀奇了。”一名参加挖掘的村民说。
洛南县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说,目前博物馆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准备完成,也已经上报国家立项,等项目下来后就可以开工建设了。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