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六日,是同治皇帝的生日,不过那会应该叫“万寿节”。这一天满朝文武齐聚乾清宫,共同向皇帝表示祝贺。在文官序列中,左宗棠以军机大臣排列文官之首,在行三跪九叩大礼的时候,左宗棠因为年纪大,腿脚不方便,居然少磕了一个头,因此也引来了大麻烦。
左宗棠的失礼大家都看在眼中,但没人站出来公开指责,礼部尚书延煦是个实在人,不懂进退,上了一个折子,在慈禧面前参劾左宗棠,请求太后和同治帝严厉惩罚这个无礼老臣。
延煦上的这个折子实在不怎么高明,下笔也太重。他一下就揭了左宗棠的短,说他“不由进士出身”,虽然经过太后和皇帝提拔,授予大学士,但却不知道感恩,反而在朝堂之上放肆骄慢,以致于“蔑礼不臣”。
左宗棠一辈子最怕别人提他不是进士出身,不过自己失礼在前,只好捂着伤口不便发作。但是延煦给他戴上了一个“不臣”的高帽,让他非常恼火,要知道,“不臣”是很严重的,意思就是要造反,在封建专制时代,造反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一旦说出来,要么就得深究左宗棠不臣的实迹,要么就得严惩延煦的诽谤,这中间没有丝毫可以妥协。
慈禧太后接到延煦的这个折子,十分头疼。谁都清楚,左宗棠不可能怀有“不臣”之心,延煦明显是小题大做,可是左宗棠失礼大不敬之举的确发生,也不能放着不处理。于是,慈禧召来了恭亲王奕?商量对策。
慈禧问了奕?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问题:既然事关失礼,为何不是用礼部的名义,而用延煦个人的名义参劾?奕?也是人精,这句话一听便知道其中缘由,言外之意便是不想追究此事,所以他马上顺着慈禧的意思提出一个建议:“为保全勋臣计,此折应留中”,就是不公开的意思,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而对于左宗棠只要略施薄惩即可。
慈禧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但是这时醇亲王奕譞站了出来,对此表示不敢苟同,反参了延煦一折。他说,延煦故意夸大事态,不就事论事,而是有意诽谤左宗棠,实属荒谬。慈禧太后对左宗棠的功劳自然非常清楚,平日里也很爱护功臣,一旦此风一开,将来像延煦这样的人就会肆意胡说,离间君臣,所以必须要作出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不过慈禧再一次感到头疼。说起来延煦也不是什么坏人,反而是当时满族大臣中难有的直臣,尽管这次参劾左宗棠做的有些过火,可要说延煦是别有心思,慈禧也不相信。面对如此难以调和的局面,除了各打五十大板,慈禧也别无他法,于是下了一道上谕,左宗棠罚俸一年,延煦则革职留任。
这个处理结果看起来延煦所受的惩罚要更重一点。慈禧之所以这样做,是在感恩左宗棠的功绩,自古以来历代太后垂帘,从来都没有“戡乱万里外者”,只有她可以“自负武功之盛”,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还是依仗左宗棠在新疆的战功。
因此,慈禧对左宗棠抱有感激之心,不愿意他轻易被人指手画脚,对延煦的板子打得重一点,也是要告诉朝中官员,要尊重左宗棠,否则后果自负。
左宗棠也因为少磕了一个头,被罚了一年的俸禄,但通过这件事其他人心中清楚,就算左宗棠说一些昏话,做了一些糊涂事,朝中也没人敢于指责他,因为背后有慈禧护着短呢。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左宗棠平定回乱
热门标签: 霍金的预言实现了几个 惊悚女皇 美教授 爷爷武则天 文昌帝君是东华帝君吗 甲午中日战争 四大文明古国 三皇五帝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