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和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都深刻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虽然他们政治理念不同甚至对立,但二人在近代史上的几次交集却颇值得玩味,今天为大家分享他们那次未曾谋面的交集,虽然有多名著名人物的引荐,总督大人还是没有面见国父,国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孙国父学医期间就已经与李总督有了交集大家都知道,国父原来是学医的,1892年7月,经过五年的学习,26岁的孙中山终于毕业了,而他就读的香港西医书院是英国人创办的一所学校。但由于主持者与中英政界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因而其政治地位似乎显得比较高,李鸿章是这所学校的名誉赞助人,而当孙中山毕业时,出席典礼并向孙中山颁发毕业证书的竟然是香港总督罗便臣!
虽然孙国父的学业还算不错,但他却想在政治上有所发展。于是时任香港总督罗便臣给英国驻华公使写了一封信,托英国公使转商北洋大臣李鸿章,请斟酌能否在北洋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给予孙中山等人安置,李鸿章很快给罗便臣回了一封信,表示可以来京候缺,每人暂给月俸五十元。孙国父一毕业就与最高层高层建立了联系!真是人脉通天了!
《上李鸿章书》写的怎么样?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孙国父没有去成,于是只能回归老本行,在澳门和广州行医。到了1894年初,孙国父终于丢掉医馆,躲到乡下去写了一份《上李鸿章书》。在这个上书里,国父提出富强治国的四大纲领,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但学界一般认为,国父的独创性见解并不多,尤其对李鸿章来说,其实价值不大。
孙国父的关系网真是不一般孙国父本来是极有可能跻身体制内的,他的关系网真是不一般。上面说过,他毕业时就与香港总督搭上了线,而且还间接打通了李鸿章的门路。当然,这个门路其实并不怎么管用。于是,国父决定往上海找找关系,看看谁能够与李鸿章幕府有比较直接的关系。
1894年春夏间,孙中山在陆皓东的陪同下,乘船北上,前往上海。既抵沪,借香港朋友的介绍,拜访王韬、郑观应等贤达,请求指教,当然也是请求门路。稍微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王韬和郑观应在近代史上的地位,他们被称为早期维新派,是最早一批要求学习西方政教制度的人。
王韬看了孙国父的上书,据说颇为赞许,又应孙中山的要求,作函介绍给李鸿章的幕僚罗丰禄、徐秋畦等。罗、徐当然都是王韬的好朋友,说得上话。而郑观应此时正在盛宣怀主持的招商局任职,所以他也为孙中山写了一封给盛宣怀的推荐信。盛宣怀是李鸿章的门生,近代最牛的红顶商人,与李鸿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当然也是孙中山此行主攻的一个目标。
李总督给了孙国父一本护照带着这些名人所写的推荐信,孙中山信心满满地和陆皓东一起离开上海,于1894年6月下旬抵达天津。到了天津,他们二人手持港沪友人所写的那些推荐信拜访罗丰禄、徐秋畦等人,述说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罗、秋都是李鸿章幕僚班底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看到王韬、郑观应、盛宣怀等人推荐信,答应一定会相机协助,一定争取把这件事情办成。
孙国父的上书很快交给了李总督,孙国父在这份上书中强调农政之兴尤为今日中国之要务,表示愿意出国考察农业,以便拯救农业、农村和农民。对于孙国父的这个要求,李总督是欣然答应的,李鸿章责成罗丰禄给了孙国父一本出国筹款护照。至于接见面谈的事情,李总督推脱太忙了,也就不见了。大家看看时间就知道,这时正是中日交涉最严重的时候,此后不到一个月,甲午战争就爆发了。
这事闹大了!要知道,孙国父来面见李鸿章可以说是破釜沉舟、斩断退路的!他丢掉了自己的医馆,根本没打算回去,他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李鸿章身上。而且,又有这么多国内举足轻重的名人引荐,结果只拿来一纸护照!!这不能不对孙国父造成强大的精神压力,使他觉得李鸿章看不起自己,对李鸿章非常失望!又加上正值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孙国父由李总督的崇拜者变成了反对者,更为重要的是,国父由此对这个国家体制彻底失望,由先前的想进入体制发展,转而决绝的要推翻这个体制。果然,十六年后,辛亥革命就让大清亡国了!
所以啊!年轻人不好惹!
相关阅读:
|
|
|
|
|
|
|
|
|
|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