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不仅喜欢研究古代文献,还非常热衷于对帝王陵墓的考古发掘。他曾经提议挖掘明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墓,目的却是为了寻找一部书籍。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明朝迁都北京后的第一位皇帝,他从侄子手中夺得大明江山,也创造了著名的“永乐盛世”。朱棣在位期间虽然杀了不少建文朝忠臣,但他的文治武功也是不了否定的,在他一朝发生了很多大事,如郑和下西洋、编成《永乐大典》等都是永载史册的大事件,郭沫若提议开挖长陵(朱棣陵墓)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永乐大典》。
现世不是有《永乐大典》吗,郭沫若为何还要提议到朱棣墓中寻找呢?其实说起来也可惜,全书共两万多卷今天仅存800余,而且还流失到了很多国家。该书曾被抄录成几个副本,可是在几百年里遗失很大(据说原本在朱棣陵墓中),乾隆时期从民间发现了两千多卷,结果稀里糊涂的少了一千多卷(其中原因或许是不符合清朝的胃口吧),到了清末仅剩下八百余册,今天的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越南乃至韩国都有遗失的部分《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为何那么吸引郭沫若?我们用一组数据来解释一下吧。该书是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全书共3.7亿字,11095册,22937卷,汇集古今书籍达到了近八千种,科学、文化、历史等领域无不包揽,被英国称为《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如此宏篇巨制谁能不动心呢?可是有趣的是当时竟然费尽周折都找不到长陵的入口,最后只能作罢。
挖长陵的事儿停了,万历皇帝的陵墓入口却自己冒出来了,工作人员发现定陵上一块地方凹了下去,于是它就成了倒霉蛋。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朱棣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