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清史稿》“诸王传六”的记述,关于雍正皇帝第三子弘时的记录未免令人触目惊心:
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同样是在《清史稿》“皇子世表”上面,弘时名字下只有短短九个字的介绍:“世宗第三子。早薨。无嗣。”
《清史稿》是辛亥革命后不久,由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任命赵尔巽为馆长,用了14年编成的一部关于清代历史的未定稿,稿子完成后,来不及进行修订就匆匆出版,所以只能以史稿命名,其中体例不一,繁简不当,存在许多年月、人名、地名甚至史实的错误,但仍然是具有相当参考价值的清代史料。
毫无疑问,《清史稿》中关于弘时的记载,字数不多,透露出的信息量绝对不少。
首先,“早薨”二字明显带有敷衍的意味,弘时生于康熙四十三年,比乾隆皇帝弘暦大7岁,雍正五年,弘时已经快24岁了,24岁的年轻皇子,说成是“早薨”,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其次,弘时并不是“无嗣”,他有一子,名叫永珅,四岁时夭折了。
再次,弘时的死并不是正常死亡,在死前曾被严惩,并被削掉了宗籍。清代的皇子,如果不是犯了不可宽恕的大罪,断不至于被削掉宗籍,逐出爱新觉罗的家族,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弘时所犯的错误完全无法原谅。
在热播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对弘时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说他在八叔廉亲王允祀的撺掇之下立志和弘暦争夺皇位,并直接参与了允祀、允禟等人策划的利用恢复八旗旗主会议为名逼迫雍正交权的政变,最后政变失败,弘时又策划了刺杀弘暦的阴谋,谁料弘暦躲过一劫,并将此事报告雍正,雍正最后下定决心赐死了弘时。弘时临死与雍正的交手戏堪称全剧的一个经典场景,相信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电视剧毕竟是杜撰的,不谈与历史本身而言,即便与二月河的原著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看二月河小说中对弘时这个人物的刻画。
由于弘时的资料少的惊人,所以弘时的死与弘时这个人成为了清史上一个谜,这个谜应该是雍正皇帝一手造就的。相关学者曾经震惊的发现,篇幅长达一百五十九卷的清世宗实录中间,没有一个字提到弘时。这是极不正常的。要知道,弘时是雍正的重要家庭成员,他一直到雍正五年才死,实录不可能对弘时一字不涉,哪怕是弘时的生活远离政治,无从提到,也有许多皇子必须参加的活动会提到弘时,更何况,他的死还涉及到皇帝对他的定罪——放纵不谨。
实录上,关于其他皇子的生、死、封、降均有明确记载,唯独弘时只字未提,就好像这个人从来没有在雍正年间生活过一样,这不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吗?能够让弘时从历史中消失的,只有一个人——就是雍正皇帝。
为什么?雍正要将自己儿子从历史上抹杀。如果我们看弘时短暂的一生所处的历史背景是否会有答案呢?
康熙四十三年出生的弘时,一出娘胎就碰上了清朝历史上最激烈的储位争夺战,就在前一年,康熙严惩了皇太子的外叔祖索额图,并当众宣称“索额图实乃本朝第一罪人!”索额图的罪责不是别的,而是他俨然已经成为了以皇太子为核心的新的势力中心,康熙绝不允许皇太子身边聚集起一个足以威胁自己的集团,于是敲山震虎,打掉了索额图。索额图的倒台使所有觊觎储位的皇子看到了希望,一场以皇位为目标的角逐就此拉开帷幕。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废,康熙四十八年,太子复立。一废一立中间,康熙发现了一股潜在的巨大能量,那就是以八阿哥允祀为首的夺嫡集团,犹如冰山显露一角,令康熙惶恐不已,不得不复立太子以暂时打压允祀。复立并非长久之计,允祀被重创后,允礽再次被废,康熙最后的十年,一直生活在诸子争位的汹涌暗流之中,痛苦疲惫,直至驾崩。
这段历史,恰好和弘时的出生和成长重合到了一起,作为雍正的年长儿子,他不可能对这一切毫无所涉,应该说,很不幸,他在相当程度上卷入了这场夺嫡斗争,并最终受到了余绪的牵扯,以至于抑郁而终。他的死,绝不仅仅是所谓的放纵,也绝不会是什么不谨,而是他与允祀的关系让自己的父亲觉得无法容忍,无法原谅。
由于雍正有意湮灭掉了弘时的所有资料,使弘时的历史成为一团迷雾。而继位的乾隆皇帝,则对自己的这位苦命的兄长采取了另一种态度,在他登基后不久,就命令总理事务王、大臣仍将弘时收归谱牒之内。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既然要回归,总要报告原因,于是,掌管宗人府的允禄在报告中透露了一条关键的信息:“臣等查三阿哥从前原因阿其那获罪株连,与本身获罪撤去黄带者不同。”
株连二字足以让我找到调查的方向,在同一份报告中,还有一条更惊人的上谕: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祀之子。原来,允祀获罪株连弘时是因为雍正已经将弘时逐出宫庭,过继给允祀。
真相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以雍正的为人和手段,对自己的儿子竟也能做到如此绝情,在允祀集团即将覆灭之际,将自己的儿子捆绑到沉船上,虽然不杀,又何异于杀。弘时死后,竟至于削籍,可见弘时卷入到那场斗争中的程度了。
这件事,想必是雍正心中永远的伤痛,这件事,也让已经成为未来继承人的弘暦看到了储位之争的残酷,并对此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反感,可能也就是从那时起,弘暦心中已经埋下了掌权之后大肆更张的种子。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