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驾崩,随后即位的雍正皇帝,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替父皇大办丧事,不过这位新君在给大行皇帝举办的丧事中,其表现让人大出意外。
第一,在丧事上雍正帝哭晕了过去。清朝皇帝的丧事,很讲究哭,所有后宫女眷要哭,男人也要哭,而且要大哭,谁哭的越伤心,就表明越是孝顺。在很多文献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康熙帝去世后,雍正帝作为新君,为了表示孝顺和感谢康熙帝传位于他,大哭特哭,本也无可厚非。
不过,雍正帝确实“过火”了,在康熙小殓的时候,也就是穿寿衣的时候,《清世宗实录》中这样描述:“上哀痛号呼,擗踊不已。”意思是雍正帝大声号哭,而且是捶胸顿足,雍正帝为此还哭晕过去,倒在了地上。
当康熙帝大殓的时候,也就是把尸体和珍宝一起放进棺材。盖上棺材板的时候往往也是死者亲人最悲痛的时候,因为一旦盖上,亲人就再也见不到逝者了,这时雍正帝又进行了一番痛哭,而且其悲痛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当康熙帝棺材出殡到景陵,准备葬入地宫之时,雍正帝上演了最终表演:“上号泣不止......声震林木。”哭声能把树林震动,足见声音巨大,悲痛到了极点。
第二,以指血写景陵。景陵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有五座:一个是北魏宣武帝的陵寝,在河南洛阳;第二个是唐宪宗墓,在陕西乾县;第三座是金睿宗墓地,在北京房山;第四座是明宣宗墓,在北京昌平;第五座才是清东陵的景陵。
“景”的含义是“高大”“令人仰慕”的意思,那么康熙帝陵寝的这个“景”字是谁定的呢?当然是雍正帝了。不过在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当王公大臣把几个取好的名字上呈给雍正帝的时候,雍正帝作出了一番惊人之举“上览奏,哀恸不胜。亲刺指血,圈出‘景陵’字样。”也就是说,雍正帝用自己手指的鲜血圈出“景陵”这两个字,而没有使用原先已经预备好的朱笔。
雍正帝此举在诸王大臣面前作出了一个极其谦恭的表现,在清代帝王中前所未有,这番心思可谓用心良苦。
第三,雍正帝跪着上坟填土。清朝皇室上坟填土,和民间百姓家是一样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哀思和追慕祖先的意思。但是,清代皇家的这个礼节却有一个很特殊的名字,叫作“敷土礼”,敷土礼是一种最隆重的礼仪,一般在清明节举行,而皇帝往往都要亲自实施。
雍正二年(1724年)的清明节,雍正帝亲自到景陵,为康熙帝行敷土大礼。在开始之前,雍正帝穿上黄布袜子,为的是不让鞋底踩到宝顶,以表达对康熙的尊崇。然后,他小心翼翼地登上景陵马道,在东栅栏门停下。
这时,一边协助的大臣将两筐土合二为一,雍正帝跪下后,接过土筐,按照常理,他应该站起来,走向宝顶顶部去敷土,可是让人意外的是,雍正帝居然用双手捧着土筐,跪着爬上了宝顶,到了顶部后,倒掉土,然后又跪着退了下来。
雍正帝这种上坟填土的例子,在大清历史上只有一例,这是雍正帝的首创,他的膝盖因为上上下下的跪拜,被划破了,鲜血染红了康熙帝的宝顶。至于雍正帝是真心还是作秀,后人无法得知,但这种“苦活累活”,自雍正后,后世之君无人能受得了,所以也就没人效仿了。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