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福读战国:昨天老福聊到了战国名将赵奢和阏与之战,阏与之战的成功成就了赵奢,那是因为在此战开打前,赵国的重量级将军廉颇说了这场战争不能打,打不赢。
廉颇为会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看到廉颇一生都是比较稳重的,他打仗的时候很少会冒险,而阏与之战赵奢虽然赢了,但却冒着很大的风险。这个不符合廉颇的个性。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国人对廉颇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他的故事曾上过小学课本,老福不知道现在的课本里还有没有廉颇的故事,所以当今中国社会的主力人群70后和80后多少都知道廉颇此人。
在战国四大名将中廉颇的知名度是最大的,但他一生的功绩却也是最被人质疑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说他善守不善功,有人说他长平之战中打得不够好,才被赵王换了;也有人说廉颇这么厉害却一辈子都没有打赢过秦军。
长平之战赵王换将,老福之前说过,并不是因为廉颇无能,因为他至少是守住了,当时赵国实力不如秦国,他是想靠自己的坚持把秦军逼走的,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说廉颇没有打赢过秦军,那更是无稽之谈,就在阈与之战赵奢打败秦军的时候,秦国不甘心,又去攻打魏国,结果廉颇去救魏,把秦军打得大败。《史记》原文这样记载:"反,攻魏几,廉颇救之,大破秦军"。
其实廉颇的厉害不在于好勇斗狠,而在于能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时候能打,什么时候不能打,怎么打对自己最有利,能分析透彻这些才能算真正的名将。廉颇就是这样的名将。
在长平之战前半段,廉颇守长平的时候白起为什么没有出马呢?我想多少都是对廉颇有所忌惮的,白起是个攻击型的将军,他的功名也是靠不停的进攻而获得的,但他知道廉颇不会白白给他这样的机会。所以很遗憾,我们无法看到他们直接PK的结果。
长平之战为什么会换将呢?司马迁说是秦国离间的结果,这个只能说是有可能,最主要的还是赵孝成王自己的问题,一个国王对自己的手下如果有足够的信任,哪里是敌国就能离间的。所以事实是赵孝成王对仁人志士不认同和忌妒的结果。他觉得廉颇的威望对自己是一种贬低,所以他早就想撤掉廉颇,终于等到廉颇在长平暂时不能取胜,他就立刻起用赵括换掉廉颇,去掉自己一块心病。
但是长平之战后赵括死了,赵国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在紧接而来的邯郸保卫战中,赵王没有办法只能重新启用廉颇。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最终赵国赢了。但它的惨烈程度却也是史无前例的。秦国动用了四五十万的军队对邯郸进行轮番攻击。而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后几乎没有青壮年了,勉强组织了一支十万人的老弱病残来守卫。就是这样一支部队,最终不仅打败了秦军,甚至还吃掉两万秦兵,让他们投降了赵军,可以说这是一场奇迹,再次见证了廉颇的实力。
在邯郸击退秦兵后,赵国总算有了喘息的机会,但没有多久,又有一个邻居来找麻烦了,这次不是秦国,而是那个傻乎乎的燕国。燕国和赵国本来关系是很铁的,从来也没有发生过战争,但是燕王看到秦赵之战双双取得一胜一负的成绩,可以说是两败俱伤,便想乘机占小便宜。出兵60万攻打赵国。
但是连秦国都不怕的谦颇他会怕燕国的部队吗?于是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虽然只凑到了13万的部队,但对付燕国足够了,于是谦颇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最终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经此一战,赵孝成王总算相信廉颇了,把尉文封给廉颇,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
可惜命运对廉颇来说有点不公平,能好好打仗的机会并不多,好不容易得到了赵孝成王的信任,公元前245年,当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的时候,赵孝成王却死掉了,接替他的是赵悼襄王,这又是一个傻乎乎的君王,他接班后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把廉颇给撤职了。并派大将乐乘到战场上去领廉颇的兵权。
廉颇虽然稳重,忠诚,但他觉得很委屈,便在这一次暴发了,直接指挥军队攻打乐乘,乐乘哪里是对手,便逃走。廉颇于是离开赵国去投奔魏国。从此他再也没有机会为他的祖国效力了。最终85岁的时候死在了楚国寿春。
对于廉颇,司马光是这样评价的:“廉颇一生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其实不仅仅是廉颇,历史上多少朝代的兴亡不都是这样吗?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