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晚期,首席军机大臣阿桂和军机大臣和珅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冤家,让人不解的是,阿桂无论地位、军功都远在和珅之上,为何没能遏制和珅,难道仅仅是因为乾隆独宠和珅吗?说起这个话题,未免有点繁巨,但故事总得有个头,就从阿桂与和珅的第一次合作说起吧。
和珅得宠是乾隆四十年以后的事情了,当时地位极隆、功绩显赫的阿桂,对于和珅这位新宠并不买账,二人之间不合是朝中皆知的事情,甚至他们之间还发生一些或明或暗的冲突。当然,朝臣之中,除了阿谀奉承之徒外,能与和珅保持关系和睦的也确实不多。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撒拉族、回族发生民变,甚至一度打败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军队,乾隆闻讯后急忙派遣精锐之师奔赴甘肃,并让救火英雄阿桂和当时已经是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的和珅一起前往甘肃督师,没想到,就是这一次“配合”让二人埋下了结怨的种子,而且终生不能化解。
当时的阿桂还在河南督办河工,和珅奉命先行。因为在之前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有功,乾隆授予他户部尚书。但和珅功劳再大,毕竟也是毫无作战指挥经验,缺乏军事才能,更何况在军中毫无威信可言。
和珅到了甘肃之后,叛军已经占了先机,强占了有利地形,而和珅完全是瞎指挥,毫无章法可言。清军在和珅的指挥下贸然出击,遭到了对方的顽强抵抗且损失惨重。叛军用精准的火器伏击清军,包括总兵钦保在内的数千名官兵被叛军击毙。
和珅刚刚出师便遇败绩,而且局面很被动,最后这个残局还得要阿桂来收拾。阿桂赶到甘肃军营后,指挥乏术的和珅却将战败的责任完全推卸给了手下将士,说他们不听调遣,甚至还对阿桂说:“将帅皆傲慢不为吾用,公请试之。”
和珅这句话就是赤裸裸的推卸责任,同时也是对阿桂的挑衅,阿桂却不以为然,他一方面指出,如果遇到不听指挥的情况,就应当果断地以军法论处,一面又告诉和珅,让他看看自己是怎样用兵的。
随后,阿桂与和珅一起,召集将领,重新部署作战方案,阿桂向将士发出一道道军令,都立即得到了响亮的应答。阿桂转身对和珅说:看看哪位将领不听指挥,又该将谁军法论处呢?这也是回答了和珅的挑衅之语,明摆着不给和珅面子,而和珅则是又羞又恨,完全说不出话来。
乾隆接到前线的战报后,也对和珅的无能有所察觉,并且斥责他未能如实上报军情,甚至推脱责任,乾隆将阿桂和和珅进行对比后说出一番话:“自阿桂至军,措置始有条理,一人足办贼;和珅在军,事不归一。”随后,乾隆下令让和珅返回京城。
乾隆的本意是想让和珅在军中立功,以便提高其政治地位,但和珅此行寸功为立,还受到乾隆的一番训斥和羞辱,并且还受到了降级处理,如此一来,和珅便将这笔账记在了阿桂头上。
和珅被召回后,阿桂独当重任,他指挥得当游刃有余,没多久便平息了叛乱。非但如此,几年之后,甘肃回民再次发生民变,阿桂同样采取了铁腕手法迅速平息。也正是因为这样,阿桂积功被乾隆帝授予轻车都尉世职。
阿桂与和珅,前者是位威名显赫的名将、治理国家的良臣,后者是乾隆帝眼中的红人,二人之间发生碰撞,自然也是会惊动朝野,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此后二人当面锣对面鼓较量的机会却很少。阿桂虽说是首席军机大臣,但他经常外出带兵或督办河务,很少在京城。首席军机常年在外,这在大清历史上绝无仅有。
正是这种不正常的局面,导致了和珅有机会窃取大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局面形成以后,即使阿桂能力再强,反对和珅再强烈,也已经无法扭转,最后只能看着和珅做大。
相关阅读:
|
|
|
|
|
|
|
|
|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