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五年,朱棣为他心爱的皇太孙选了一妃一嫔,皇太孙妃胡氏,济宁人;嫔孙氏,邹平人。
问题在于,两下相较,论德,胡氏庄重贤淑,论貌,孙氏更胜一筹。孙姑娘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工于心计,在后宫争宠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此时的太子妃张氏把一切看在眼里,她不喜欢孙氏的精明占强,反而对胡氏的宽让容忍更加赞赏,处处加以维护,孙氏遂不得不暂缓图之。
明成祖死后,仁宗朱高炽登基,孙氏由皇太孙的宠嫔变成了皇太子的宠嫔,不免心气更盛。没过多久,明仁宗驾崩,皇太子登基,这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十分宠爱孙氏,一直都想废掉胡氏,改立孙氏为皇后,然而,胡氏并无过错,太后张氏处处维护皇后,皇帝也没有办法。
不久,皇帝向太后提出一个建议,胡氏和孙氏都是皇爷爷为我挑选的妃嫔,如今一个是皇后,一个是贵妃,皇后有册立的金册,也有专用的金印,可是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印。这样不好,不如给贵妃一颗金印。
太后张氏心中如明镜一般,她当然知道这是孙氏不安于位,试探她口风的招数。不过,太后也不是好对付的,她回手就是一招“以退为进”。太后告诉皇帝:原本按照祖宗定下的规矩,贵妃有册无宝,这不应该随意讨论。不过贵妃和皇后都是你皇祖挑选一并选入的,也可以不拘格局,稍示优异。就给贵妇一颗金印吧。不过,此事到此为止,贵妃不能与皇后相比,皇后无论是在门第上还是在德行上都是极高的,她的位子也是你皇祖慎重选定的,岂能轻视!
这一招打得简直太溜了,朱瞻基被堵得哑口无言。回去之后,他召集身边最得宠的四个太监想办法,这些人干这种阴谋诡计实在是小菜一碟,不过也算玩的比较大,他们居然能够让多年不育的孙贵妃生了个儿子,这种通天的事情都能够被他们干成,简直令人大跌眼镜,不过再紧的篱笆也会透风,他们干的事情很多人心中有数,只是不说而已,到了后来编《明史》的时候,干脆抖落清楚了:“......(孙贵妃)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
皇后没有生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七出之条,这是个大头,贵妃本来也没有生育,不过被皇帝和太监们串通起来大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的好戏,这下连张太后也无语了。
贵妃诞下皇子,宫中的阴谋开始向外廷扩大,被一向认为贤相的大学士杨士奇和杨荣也配合皇帝,煽动废掉胡氏,另立孙氏为皇后。作为大臣而言,不规劝皇帝守规矩,反而助纣为虐,谄媚迎合,这也算是杨士奇和杨荣一生的污点了,二杨带头,其他百官一看形势,谁不迎合,内外一词,就把如山的压力压向了一向遵规守矩,与世无争的胡皇后了。
胡皇后是个很聪明的女人,她知道自己要保全生命,只有作出牺牲,于是主动站出来上表陈情,说自己多年未能为皇上生下一儿半女,情愿辞去皇后之位。胡皇后的表章一上,孙皇后马上也上了表章,说皇后身体有病,病好了自然会有皇子,我怎么敢后来居上。《英宗实录》把这一幕闹剧描写的相当感人,两个人相互谦让,三推三让,还下不了地,真是让旁观者感动落泪啊。
最后,自然是孙氏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后的宝座。被逼下台的胡皇后,被皇帝封为静慈仙师,要她好好潜修静养,张太后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为了大局,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糊涂混过罢了。不过,此后,张太后常常将废皇后胡氏带在身边,保护她,安慰她。但凡有内廷家宴,摆放位置的时候,张太后总是要把胡氏的位置安排到孙皇后之前,孙皇后觉得郁闷的不得了,可是也没有办法。
不管怎么说,明宣宗也清楚自己做的事情有欠光明磊落,于是经常为自己辩解,说废皇后是因为自己年幼不懂事,不过这个理由又骗得了谁呢?《明史》也毫不吝啬为胡皇后鸣冤:“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这句话确实比较公道。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