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自秦朝的赵高开始,到清朝的李莲英结束,几乎都有太监兴风作浪、乱国干政的痕迹。唯一的例外是宋朝。宋朝享国319年间,几乎没有出现高力士、魏忠贤那样权倾朝野的大太监。
我们知道,宋朝位于唐朝之后,这两个王朝颇多类似的地方,因此史学家通常连起来称“唐宋”。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做皇帝后,非常警惕两种人。一是手握重兵的武将,二是朝夕相伴的太监。自唐以后,武将叛乱、太监弄权,历历在目,让赵匡胤不得不谨慎对待。
为此,赵匡胤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威胁。随后,通过各种限制,禁止太监参与政事。赵匡胤的继承者、宋太宗赵光义,更是出台了太监的行为准则,明确规定太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旦太监违反了赵光义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请放心。赵光义是舍得下狠手的。
有朋友或许会想,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极为厉害的人物,他们治理朝政的能力相当高,太监在他们手里自然翻不起浪。可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之后的宋朝皇帝,大多数都以宽厚仁慈著称,在这些皇帝手下当太监,一定有机会把持朝政吧?
错!在赵匡胤和赵光义之后,太监们的日子更加难过。如果说,在赵匡胤和赵光义手下当太监,只是面对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而到了后面,却要面对一帮“如狼似虎”的大臣。
我们知道,在宋朝时期,文官的日子空前好过。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权力则大为削弱。上至国家治理,下至皇帝私事,都要受到文官集团的约束。
举一个例子,宋仁宗赵祯有一个宠妃,叫张贵妃。张贵妃吹枕头风,想让自己的伯父张尧佐去当宣徽使。赵祯把这事儿拿到朝廷上去议一议,估计也就是想走个流程。没想到包拯一帮人坚决不干,说到激烈处,包拯的唾沫星子溅得赵祯满脸都是。
赵祯回到后宫,张贵妃关切地来问情况。赵祯这时候才有机会出气,他愤愤地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一般来说,古代文臣武将权力再大,正常情况下,也很少干预皇帝的私生活。宋朝文官连皇帝的私生活都不放过。
一次,赵祯得了重病。一帮文官竟然要求到后宫去居住,美其名曰是陪伴皇帝,实际上是稳定局势,防止后宫作乱。这种事情,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会出现,唯独出现在了宋朝。后宫嫔妃和太监都不敢反对,赵祯病好了后,也毫无责怪文官们的意思。
你看,连皇帝都被管成这样了,更何况太监?
此外,宋朝一开始就削减太监的数量。赵匡胤时期,皇宫里的太监数量只有区区100多人。这么一点人,还不及明朝太监的一个零头。宋朝太监一方面受到文官的压制,一方面又数量太少,在皇宫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怎么可能兴风作浪呢?
当然,宋朝太监虽然数量少,质量还是蛮高的,对国家忠心耿耿。宋朝有两个非常出名的太监。
一是秦翰,他在宋太宗、宋真宗时,屡次参与抵御辽国的军事行动,因为英勇作战,49次负伤,屡立大功,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居功,不揽权,不谋私利。暴病身亡后,宋真宗不禁潸然泪下。
二是李宪,李宪跟秦翰一样,虽然是太监,却以打仗闻名。秦翰抵抗辽国,李宪则活跃在抗击西夏的前线,多次取得胜利。【资料扩展:太监选了个傻子当皇帝 傻子登基后却大展宏图 成千古一帝】
就连宋朝太监中素有恶名的太监童贯,在打仗上也有两把刷子,不是吃干饭的。其平定方腊一役,干净利落,令人叹服。 【资料扩展:古代发生地震后 皇帝不管多忙都要做哪三件事】
————————————
给你好看的历史:勇哥读史
微信公众订阅号:yonggedushi(长按复制添加)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