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年,忽必烈在开平登基称帝,建立元朝。
元朝国号取自《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
但是元朝作为中原帝国的时间却不长,从1271年忽必烈登基,到1368年元顺帝逃出大都,一共98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最大的特点是疆域广阔。除此之外,元朝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皇位更迭频繁。除元世祖忽必烈在位24年,末代国君元顺帝在位36年,中间的38年,竟然连续出现了9位皇帝!
频繁的领导更迭导致政策失去继承性,更迭带来的动荡深深伤害了元朝的国力。事实上,元朝就在这样频繁的易主中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1、天不假年
夹在忽必烈和元顺帝中间的9位皇帝,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大都短命。各皇帝享寿,元成宗42岁,元武宗30岁,元仁宗35岁,元英宗20岁,泰定帝53岁,天顺帝8岁,元文宗28岁,元世宗29岁,元宁宗7岁。
享寿时间短客观上决定了在位时间不长。再加上古代皇帝身负天下黎民百姓的责任,日理万机,身体很容易就会透支。历史上很多皇帝就是因为国事操劳,积劳成疾最终壮年而逝的,例如明宣宗朱瞻基。
除了操劳国事,在个人生活上,皇帝有自己的妃嫔集团,这些后宫也是导致皇帝气虚命短的原因之一。
2、继承制度
元朝脱胎于蒙古汗国,他们有着自己的领导人继承人制度。
首先,一个蒙古家庭会有多个儿子,为了家族的兴旺,除了小儿子留在身边照顾父母之外,剩下的孩子在成年后都需要离开家庭自力更生。而父母故去后,这个家庭的财产将由小儿子继承,这一制度叫做“幼子守灶“。毫无疑问,这一制度适应草原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族的繁衍壮大。但是一旦将种制度放在皇族,成为国策,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成吉思汗建国后,也严格遵循“幼子守灶“原则。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蒙古汗国的大部分财产留给了拖雷,拖雷一直以监国的身份参政。但他死后第三年,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
成吉思汗初衷是希望几个孩子互相帮助,壮大黄金家族和蒙古汗国,但是很快拖雷就让窝阔台感觉扎眼。1232年,拖雷中毒而死。
和蒙古不同,中原王朝一直以来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的优势在于:如无意外,长子即是太子,也就是下一个皇帝。所以消除了争端,摒除了争议。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虽然积极推行汉法,但是遭到蒙古王公的极力反对。而且,忽必烈本人也没有从心底认可汉文化。在他心中,汉法只不过是巩固自己统治的手段,不深入的汉化给元朝的短命埋下了伏笔。
除了顽固地坚持“幼子守灶“,元朝因为和蒙古汗国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直以来都盛行“忽里勒台制”,即汗位由大家推选。成吉思汗都是通过这个上位的,所以没有理由卸磨杀驴地废弃,因此这一制度延续了下来,窝阔台的继位也是这个制度的结果。
这一制度在今天看来非常民主,但是作为一个中原帝国,不积极集权带来的麻烦是深远的。每一次推选都不可能人人满意,不满意者就可能犯上作乱。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打了整整五年的内战,在这场战争中,各汗国支持阿里不哥,但最后忽必烈取得了胜利。忽必烈的胜利加上汉法的推行,极大伤害了各汗国感情,加剧了他们的离心,四大汗国与中央帝国的脆弱关系遂逐渐崩溃。
这一制度一步步走来,导致元朝每逢皇位更迭,必有动荡产生。不靠谱的“幼子守灶”和“忽里勒台制”助长了蒙古人的投机性,让这个国家陷入无休止的攻杀之中。
3、以下犯上
中原王朝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包括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在中央,则将大臣的权力收归皇帝。
汉朝时,君臣可以坐着议事,到了宋朝,大臣就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在封建社会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持庞大的帝国,同时保证内部的稳定。
但元朝似乎是个例外。
元朝初期,在地方上推行了行省制度,相比于之前集权程度大大提升。但是在中央,蒙古汗国的制度再次影响了元朝的发展。
蒙古汗国在建国前盛行奴隶制度,即奴隶主对所辖奴隶有绝对的支配权,奴隶有时候代替自己做事,奴隶主会给予极大的信任。到了元朝时期,大臣就成为奴隶的角色。因此,作为皇帝的代表,他们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所以权力约束更少,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设定。
没有约束的权力是灾难。相权发展到后期已经是和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丞相左右甚至决定了皇帝的废立。1323年,前右丞相铁木迭儿等发动“南坡之变”,刺杀元英宗,另立新君,元朝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衰落。
除了相权坐大,元朝时期后宫干政事件也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元帝国皇位的继承。
元朝是一个外新内旧的帝国,皇位继承制度的混乱是这一特征的绝佳体现。元朝的统治者也曾进行过汉化改革的努力,但最后都归于失败。混乱的皇位继承制度如同一个可怕的百年诅咒,昭示了元帝国惨淡的结局。
文|赵裔儒臣:欢迎关注!读史使人明智,期待与君一起探讨精彩的历史!
相关阅读:
|
|
|
|
|
|
|
|
|
|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