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北京城有个叫宣武门的地名,城门楼子早就不在了,只是个地名而已。宣武门最早叫顺承门,那是在元大都时代。明朝永乐年间,营建北都,拓展南城城墙,沿用了元代“顺承门”的名字。英宗正统间重修城楼,后取名“宣武门”,有点宣扬大明武功的意思。
出了宣武门往南就是菜市口刑场,所以死囚的囚车经常从宣武门走,故而人们管这个门叫“死门”。菜市口刑场可有年月了,据说当年南宋丞相文天祥就是在菜市口被斩头的。晚清“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也是在菜市口被剁了脑袋的。
宣武门旧照
说起这菜市口以北的宣武门,就得提提清朝的时候,宣武门以北的地界儿,是不允许汉人居住的!大家都知道,清朝得天下,其赖以成功的军事资源是八旗军,而八旗军则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制度不仅用以统人,也用以统兵。后来,皇太极曾经很自豪地炫耀他们八旗制度的优越性:
明国小民,自谋生理,兵丁在外,别无家业,惟恃官给钱粮;我国出则为兵,人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先还之兵,俱已各整器具,治家业,课耕田地,牧马肥壮,俟耕种既毕,既令在家之人经理收获,伊等军器缮完,朕即率之前往。
八旗兵实行的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隶乎旗者,皆可为兵”的世兵制。当然,旗人不是每个人都能被选为旗兵,没被选上的以及妇女儿童和家奴等都被称作旗人,在战时也可随军出征,起到后勤兵和预备队的作用。
八旗
清军入关之后,半数八旗军驻扎在北京,被称作“禁旅八旗”,也叫“京营八旗”,其目的就是“居重驭轻”。当然,也因为这北京城原先是大明朝的京师。刚进北京城的八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繁华都会,还不会管理,也没见过这么先进的城市文明。起初,八旗官兵及其家人是和北京城里原来的汉人居民混着住的,征服者也没有意识去隔离原来的城市主人。
到了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清廷发布了一个告示:“京城汉官汉民,原与满洲共处。近闻劫杀抢夺,满、汉人等,彼此推诿,竟无已时”,这句话说的很明白了,原来是满汉杂处,后来因为出现了满汉之间的冲突,而且不好解决。清廷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因为“参居杂处之所致也”。
清代北京城平面图
既然满汉杂居是问题根源所在,那就只能迁移了,“迁移虽劳一时,然满汉皆安,不相扰害,实为永便”。怎么迁移呢?朝廷的方案是迁徙汉人,当然不能迁徙高端的征服者了,“除八固山投充汉人不动外,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城南居住”。除了投充到满洲贵族家里的汉人奴才,其余的汉人,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当官的,都要迁到城南居住。
不过清廷也算讲点人道,对于世世代代居住在宣武门以北的汉人,也不是野蛮赶走,“其原房或拆去另盖,或买卖取偿,各从其便”。此外,朝廷给搬走的汉人还有一定补偿,“朕重念此迁移之苦,今特命户工二部,详察房屋间数,每间给银四两”,对于拆迁补偿款,朝廷还规定不由官员经手,而是由拆迁户“亲身于户部衙门当堂领取,务使迁徙之人得蒙实惠”。
内城八旗方位
如此看来,清廷即便将汉人赶出宣武门以外,也是很温柔的,没有料想中的那种野蛮和暴力。对于迁徙的汉人,还很有耐性,“先给赏劳银两,听其徐为搬移,限以来年终搬尽”。这个诏令在执行中也大打折扣,汉人的搬迁很慢,而且很多开店的商铺一直都没真正搬走。不过,从此之后也形成了北京的内城和外城,内城住满人,外城住汉人。
所谓的内城,其南门就是宣武门,宣武门成了清代满汉隔离居住的分界线。在八旗制度作用下,清代北京内城出现了大量军事设施。北京内城主要为旗人居住,被称作“满城”。由于八旗制度统兵亦统人的特点,可以说,北京内城已成了一座八旗兵的兵营。
紫禁城
被赶到外城居住的汉人其实是北京城真正的活力所在,旗人由于种种制度限制,不能从事农业、商业、手工业,只能等着俸禄吃饭。原来,明朝的北京城很多著名的商业区,比如灯市口、西四牌楼、都城隍庙都在内城。但是,由于清代的这种满汉隔离制度,搞得内城商业一蹶不振。相反,随着汉人大量迁徙到宣武门以南,外城商业日益繁荣,搞得后来很多旗人都搬到南城住了。
有清一代,内城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属大概维持在60多万人,再加上衙门里的人,总人口估计在百万左右。这么多的人,相较于内城那点可怜的商业、服务业供给能力,内城高端旗人其实生活质量并不高。因为,服务的资源主要是南城汉人提供的。虽然汉民商贩白天可以进人内城从事商业活动,但不得留宿,违者要受到重罚。看来,内城里高端的旗人们只需要汉民进去为他们服务,服务完了,还是得回到宣南一带居住啊!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