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帮助清朝剿灭太平军的戈登曾给了李鸿章一个“二十条箴言”,其中一条尤其发人深省。他说:“中国有不能战而好战者,皆当斩首。”这句话虽然不中听,但是却十分有道理,对比工业化的列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清朝,无疑于大人和小孩,是断然难以取胜。如果主动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翁同龢是传统儒家官吏,是清廷少有的清廉分子。由于精于儒学,翁同龢被任命为光绪帝的老师。光绪对于这位老师十分依赖,将他视为自己的父亲,所以当自己“亲政”后,每件事都要询问翁同龢。所以,翁同龢作为军机大臣,直接参与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两场大战。而在这两场战争中,翁同龢都极力主战。
自宋以来,主战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似乎只要主战就成为爱国,妥协就成为卖国。由此,主张战争的翁同龢顺理成章地得到了爱国之名,而极力避战的李鸿章成为卖国之人。
翁同龢在军费上“如此节约”,但在甲午战争爆发后,却极力主战,请问翁同龢又意欲何为呢?原来,他完全是想看李鸿章的笑话。他曾对自己弟子王伯恭说:“李鸿章搞海陆军几十年,难道连一仗都打不了?我正想让他在战场上试试,看他到底是骡子是马,看到到底怎么样,将来就会有整顿他的余地!”
原来,翁同龢主战就是为了给整顿李鸿章找把柄,简直误国至极。
果然,完全没有进行战备的清朝仓促卷入战争,陆战中,清军一溃千里,从平壤逃到了辽东;海战中,虽然北洋水军奋勇作战,但是因为舰船已经落后,而且炮弹数量不足,最终惨败于日军。
在甲午战争中,翁同龢在军机处负责军务,纸上谈兵的他,几乎没有提出一项有价值的建议,只知不断地弹劾李鸿章,说他贻误战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要归咎于翁同龢。但是在往后的教科书中,翁同龢却作为主战派被广为赞颂,而办了很多实事的李鸿章却成了大汉奸、卖国贼。
历史教科书上,翁同龢是被慈禧赶走的。但从最近的档案解密来看,翁同龢确实是被光绪亲自赶走的。
在清朝,翁同龢的名声一直不好,除了和李鸿章不对付,他与其他同僚,如张之洞等人,同样也关系恶劣。翁同龢倒台后,几乎无人为他声援,真无愧于他内讧之王的绰号。
翁同龢误国误民,却成为爱国英雄、维信干将,这真是历史评价的吊诡之处。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甲午中日战争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