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军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曾设有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等高级军衔。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时,不设元帅、大将,最高军衔为一级上将,这是为什么?6年后又取消了一级上将,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次军衔制设有大元帅、元帅、大将等高衔
军官军衔等级是军衔制的核心内容,军衔等级设置与军队规模大小、编制级别多少以及国家政治制度和民族传统等密切相关。我军1955年的军衔等级,是根据我军的实际,参考了苏联、朝鲜等国军衔的特点,结合我国辛亥革命以来军衔发展的情况而设置的。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制度,对亚洲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总体上看,我军这次军衔制属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型”军衔,军衔等级多,规格高,军官军衔设4等14级,在上将之上还有大元帅、元帅、大将3级,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军衔制仅仅实行了不到10年,于1965年取消了。
新军衔制曾有设大将、元帅和大元帅的方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和“左”的思想影响的不断清除,随着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目标和任务的提出,重新实行军衔制度的问题又被提上了工作日程。最早提出恢复军衔制,是1979年9月,总政治部在全军干部工作会上提交《恢复军衔制度的初步方案》。经过会议讨论,军队拟改革和完善六项制度,其中第五项就是军衔制度。这次会议结束后,总政治部于同年11月向中央军委呈报《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正式以文字形式提出“恢复军衔制”的建议。1983年5月中央军委成立了“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负责实行军衔制的准备工作,由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直接领导。
其实,刚开始酝酿恢复军衔制时,也曾有过设大将、元帅和大元帅的方案。当时有关部门根据各国军衔设置的共同特点,结合我军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军军官衔级设置的设想,认为我军编制体制现在排以上层次有中央军委、大军区、兵团、军、师、团、营、连、排,共9级。另全军现有一些旅级建制单位,机关也有旅级(副师)的单位,因此,旅也应作为一级层次考虑。如果按尉官对应连、排,校官对应团、营,将帅一衔对应一级编制的惯例,我军的军官军衔等级可设13级。即:大元帅(最高统帅)、元帅(军委)、大将(大军区)、上将(兵团)、中将(军)、少将(师)、准将(旅)、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这一方案,既不和东方型军衔完全一样,也有别于西方型军衔。同时考虑到我军的组织体制近期内如有变化,军衔等级可在此案的基础上调整。一是旅级单位如不设,可不设准将衔;二是兵团级单位若取消,可不设大将衔,大军区改为对应上将衔。军官军衔等级简化为11级。
1988年我军干部制度“三大条例”:现役军官服役条例、军官军衔条例、文职干部暂行条例。
(1974年以前)(1974年以后)(同大将)
那么,能不能像英美等西方国家那样,上将之上就是元帅呢?不行,这是当时定的调子:和平时期不设元帅!你想想,许多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如粟裕大将、徐海东大将都没评上元帅呢。
因此,1988年我军新军衔制设置的最高军衔既不叫“元帅”,也不叫“大将”,而是“一级上将”。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级上将
说起一级上将,也许很多人听着新鲜。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就曾经有过这一军衔。
中国近代军衔制,从1912年8月北洋政府正式确立军衔等级称谓起,军官军衔为3等9级制,分将、校、尉3等,每等分上、中、下3级,上将为最高军衔。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军阀割据、派系林立等原因,当时执行军衔制度的情况比较混乱,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谁都可以授,造成将官“满天飞”。1933年,当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将官过多的状况,国民政府于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并给高级将领重新颁授军衔。特级上将只授予蒋介石1人(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此衔取消);当年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陆军一级上将;后来又晋升陈绍宽为海军一级上将,晋升程潜、白崇禧、陈诚陆军一级上将;在抗战期间,先后追授刘湘、曹锟、吴佩孚、宋哲元、陈调元陆军一级上将。到台湾后,又陆续晋升了多位陆海空军一级上将。
陆军一级上将张学良
严格地讲,国民党军队的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实际上是上将级的两个半级,二者在编制军衔上没有明显区别,在一些场合也统称上将。如规定一级上将占上将定额的四分之一,说明它还是上将。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也没有区别,都是3颗三角星。但是在大礼服上有区别。1946年以后,国民党军队常服军衔标志改为肩章,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分别为5、4、3颗五角星,因此,特级上将又称“五星上将”,一级上将又称“四星上将”。
国民党军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大礼服袖章。
将军衔主要标识为肩章,分硬肩章、软肩章两种。硬肩章用于常服、礼服。金黄色肩章版面,两边镶有彩色边饰,陆军正红色,海军黑色,空军天蓝色。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四颗金色星徽,星的排列为两纵两横。1990年后又加缀金色松枝叶。
1994年5月14日《解放军报》。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