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王孟获
蛮王孟获,是在中国历史上以为有名的少数民族首领。有关他的相关事迹曾在《汉晋春秋》和《襄阳记》等史籍中有记载,另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也对孟获“七擒孟获”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关于蛮王孟获的故事。
图片
首先在《汉晋春秋》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说,蜀先生刘备在去世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孟获曾追着益州郡的大姓雍闿一起起兵反蜀汉,同时,还诱惑夷人一同和他反叛。后来蜀国丞相诸葛亮到南中亲自征战,并且百战百捷。在战争过程中,听说有一个名叫孟获的人物,很受被本地的夷人和汉人所敬仰,于是诸葛亮便开始发兵攻打孟获并捉住了他。
接着诸葛亮听取并采纳了参军马谡的建议,以赦免孟获来换取蜀国南方的民心。于是诸葛亮就将孟获赦免,放了她。后来南中得到了平定,孟获便随着诸葛亮一起回到成都,并担任御史中丞。从此以后后,在诸葛亮去世之前,蜀国南方都没人敢再次叛乱。
另外,在历史上,有关于孟获祭祀的资料是非常的久远。据考古发现的一些事物资料来说,其中最早的是在唐代和宋代时期。甚至在建国前期的西南诸省,就建造了寺庙,或者附祀土主庙来祭祀孟获的宗祠就有很多处。据了解,在西昌县的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以及五显庙都设了孟获像来祭祀。像民间所供的五显埴神,其中在画轴左侧的第三层排列中就有一孟获像,被称作是“扫坛蛮王”。
诸葛亮放孟获
历史上有一典故说诸葛亮放孟获,而这一说法就是来自于“七擒孟获”的这个典故。在典故中,当时三国时期的人物诸葛亮出兵南方,在战争中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但也放了七次,最终使孟获真正服输,不再与蜀国为敌。下面就让我们深度了解一下关于诸葛亮放孟获七次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
据了解,当时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的过程中对孟获采取的是攻心战策略,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想要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所以诸葛亮就听从了参军马谡的建议,采取先禽后放的策略。
一擒一纵:当时诸葛亮布下伏兵,让王平、关索引南蛮王孟获入峡谷,再由手下张嶷、张翼兵分两路将孟获生擒活捉,但孟获不服气,诸葛亮于是爽朗地放他回去了。
二擒二纵:孟获却不服气,被释放以后,由于他本来就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于是第二次又被活捉了。
三擒三纵:孟获带三万兵冲入军中要捉孔明,谁知上了当,蛮兵大败,孟获一人逃往泸水。最终被截获。可孟获仍不服气。于是诸葛亮第三次放了他。
四擒四纵:孟获为了报仇,带兵来战蜀兵。谁知孔明出奇兵进行夹击,使得孟获大败,被活捉,但是孟获仍然不服,于是诸葛亮又一次放他回去。
五擒五纵:孟获当时躲入秃龙洞求援,谁知被杨锋在秃龙洞捉了他,并送给孔明。孟获当然不服,还要再与孔明决战,孔明又放了他。
六擒六纵:孟获在召集千余人,设计假投降,与蜀军决战,诸葛亮知道是假降,于是让手下将他们全部拿下。孟获不服,还说若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于是又放了他。
直到在第七次的时候,孟获再次被擒,才真心投降,并打心底里佩服。还表示以后再也不反了。后来孟获回去后,说服部落投降,最终使得南中地区就重新归蜀汉控制。
延伸阅读:七擒孟获的主要内容 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分别是哪七擒 孟获是哪里人 诸葛亮南征孟获的典故 孟获是哪里人 七擒孟获的故事是真的吗相关阅读:
|
|
|
|
|
|
|
|
|
|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