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在南京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南京市民有二十多万人参加了送葬。中山灵榇到达中山陵下时,由一百二十八人将安置中山遗体的紫铜棺抬到祭堂内陵墓墓室之上,又加盖了紫铜棺盖。接着由中山生前卫士黄焕文、陈汉、张启志、肖鸿喜、黄仲箎、邓国卿、李东荧和我等八人将紫铜棺安放在墓室大理石圆扩下五米深处的墓穴中。墓穴呈长方形,铜棺放置在中央,棺底垫有楠木座。墓穴底系用花岗石铺垫,四周砌夹墙。最后,再由我们用钢筋水泥厚厚地加以密封。为了供人们今后瞻仰,在墓穴上的大理石圆扩内置有一具大理石石棺,棺盖上仰卧着由日本雕塑家高琪精刻的孙中山卧像。像旁饰有素洁的雕花。
在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时,全国各界人士和中外友人及外国政府出于对中山先生的敬意,纷纷赠送了许多珍贵的纪念品,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山先生的英国老师康德黎特地从英国伦敦送来的花圈。花圈直径一呎,全用金属制成。花圈中央的梅花是用18K金制作,其他花朵和枝叶均用涂彩纹银配制而成,鲜艳夺目,精致典雅。日本政府也赠送了全部用白银制成直径为一米的花圈,花和枝叶色彩鲜艳,五彩缤纷,但不失庄严端重。印度政府送来的是甚为别致的两只银象,用红木玻璃匣盛装,高一尺多。一只小象卷鼻上扬,另一只小象垂鼻而立,形象十分逼真可爱。每只小象腿上都系有一个小牌,上写有“太平有象”四字。在印度,象是和平的象征,印度政府以此来纪念孙中山,是对先生生前和平统一祖国思想的尊重和赞扬。
送来的礼品很多,后来曾将中山陵山腰上的“万福寺”辟为“奉安纪念馆”进行陈列。
抗日战争爆发后,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下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迁移中山遗体到重庆之事,我也列席了这次会议。工程界人士夏光宇、区国著、黄仲瑜、刘梦锡、杨光胸、王功亮、刘光黎等都到了会。政府方面提出要将总理遗体迁至重庆,建筑师黄仲瑜当即说:“这不行。总理遗体葬在墓室下深处,又封了那么厚的钢筋水泥,要把遗体取出来,就要用爆破法炸开,一爆破,棺柩、遗体就要被损坏。”其他建筑专家也力劝政府不作迁移。政府方面看到孙中山先生遗体确实不能带走,就叫我们守卫中山陵的卫队写决心书,要我们“与中山陵共存亡”。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中旬,日军侵占南京。在战斗中,日军炮火击中了陵墓石阶上的纪念铜鼎和石狮子,破坏了奉安纪念馆、永慕庐、藏经楼、桂林石屋等纪念建筑,及紫霞观、观音洞等风景名胜。但中山陵主体建筑没有遭到什么破坏。
抗战胜利后,我们又回到了南京。登上中山陵后,看到汪伪方面在孙中山坐像前摆了香案,这是他们伪造三民主义进行的欺骗活动。大家气愤得立即把香案撤除了。我特别走到祭堂里的墓室,经仔细观察,墓穴没有任何破坏痕迹,只是祭堂内孙中山坐像的手部和鼻部有一点损伤,后经艺术家给修补好了。再到其他各处看了看,在日军占领陵园期间,明孝陵、灵谷寺一带的林木都没有遭到损坏,但山后和山顶部分遭到严重破坏,变成了一片片荒山秃岭。
一九四九年二月,国民党政府组织了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留守人员,我被任命为总理陵墓代理拱卫处长,负责中山陵的警卫工作。蒋介石在离开南京时,并没有来过问中山陵之事。孙科先生在离宁前前来谒陵。我请示他:“共产党军队渡江后,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孙科说:“毛泽东、周恩来对孙总理是很尊敬的,你认识周先生吧!你不要跑开,他们是不会为难你的。”我又问:“武器怎么办?”孙科说:“枪可以交掉。”于是,我根据他的指示,动员拱卫处人员不要离开。我对他们说:“我们是奉命守陵和看护陵园的建筑和林木的,大家先把枪枝弹药都集中起来。”以后,我担心守陵部队与解放军发生武装冲突,在解放军尚未进城前,就命令大家徒手站岗,武器全部入库存放。
1946年6月,周恩来在中山陵留影。(资料照片)
每年孙先生的诞辰和忌日,政府和各界群众都来这里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多人都曾来此谒陵瞻仰。一九六一年,中山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六年,刘少奇主席亲自担任了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为修葺陵园,国家一次拨款就达百万元。一九八二年,胡耀邦同志对保护中山陵园作了重要批示,对中山陵作了全面整修。
今天,中山陵已成了国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缅怀中山先生丰功伟绩的纪念场所,也成了驰名于世的游览胜地,每年接待游客达七、八百万人。我作为一名跟随中山先生多年的卫士,心里感到由衷的喜悦。今年,我还登赴中山寝宫去看望了先生。看到我守卫多年的中山陵的今天,不由得鸣诗一首:
回忆过去旧岁月,中山浩气振正洲;
展望未来皆新秀,先生遗愿化宏图。
范良生前照片。(资料照片)
人物简介:范良,1904年出生,广东省三水县(今属佛山市)人,16岁起追随孙中山参加国民革命,1923年开始担任孙中山卫士。1926年冬曾参加中山陵建陵工作,安葬时抬过灵柩,此后一直在中山陵担负建设和守卫任务。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孙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警卫处总务课代课主任、陵园管理委员会拱卫处总务科上校科长、拱卫处代理处长,1950年起任中山陵园管理处拱卫组组长、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是长期守陵的唯一老卫士代表,1997年4月在南京去世。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