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问孝
子游是孔子的学生,孔子主张以“仁孝”治天下,所以其学生也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后世封建社会一直采用孔子的理论体系治理天下,并且将孔子的地位推的很高,孔子可以说是万世之师也不为过。孔子的学生整理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行,编撰成为了《论语》,从这些言行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主张。
子游问孝
《子游问孝》出自《论语》第二篇——为政篇。记载为: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这里孔子将仅仅给父母吃喝的孝称为像是对待犬马的孝,是有着让人振聋发聩的作用的,孔子尖锐的指出,现在很多人都在孝敬父母上仅仅是给与父母衣食,并没有考虑到对父母感情的需要,并没有做到尊敬父母,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与我们对待犬马是没有区别的。
孔子的这种说法在今天也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很多人确实是这样做的,总是觉得让自己的父母衣食无忧就可以了,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父母的感情需要,不去陪伴父母,不去尊敬父母,总是惹自己的父母生气,这与我们对待能够为我们效力的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但是实际上细细的思量,孔子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啊!
子游问孝,可以说适合每一个朝代,甚至是现代也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今天重新推崇儒家学说,重新开设孔子学院,因为孔子的思想对于今天来说也是非常合时宜的。
子游子夏
子游与子夏同时孔子的学生,老师的教学是相同的,但是即使是同为孔子的学生其思想也具有非常大的不同,子游与子夏就曾经因为教学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了一场辩论,这场辩论说明了教学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就是放到今天来说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今天也在学习运用儒家的思想。
子游子夏辩论
《论语》记载了子游与子夏关于教学的辩论,子游说,对于子夏门下的那些小子们学习一些洒扫进退的知识就可以了,自身的资质在那里摆着,学习这些末端的事情就完全可以了。子夏却不同意子游的说法,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子游说的不对啊,对于君子之道我是都想传给弟子的啊,只是有的需要先学习,有的需要后学习,学习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弟子的情况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传授过程,就像是培养花草一样,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一开始就学习比较深的东西的,那些可以一开始就能够学习比较深刻的知识的人是非常少的,那些可以将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行传授并且能够很好的接受的传授方法,不是没有,是圣人教授贤人的做法啊。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的一些应答,这些知识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实用的,所以现代人在积极的学习孔子,我们现在又提出尊孔重教,是有道理的,孔子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价值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
子游曰事君数
子游是孔子的学生,也是一代思想家,其思想多是以言语的形式记载在《论语》中,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一些做臣子与朋友应该注意的地方,也包括了作为朋友与君主应该注意的问题,子游的这些思想就是在今天也存在着普遍的价值,这就是思想的魅力。
子游画像
《论语》中记载,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虽然是短短的十几个字却实实在在的道出了作为臣子的为臣之道。作为臣子来说应该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应该如何进谏,不要总是忤逆君主的意思,当然也要看君主是不是一个可以纳谏的君主,是不是一个能够听进属下谏言的君主,如果臣子不去注意这些,一味的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谏,那么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君主厌恶你,那么就会自取其辱,受到君主的排斥,甚至是会因为犯颜进谏受到贬斥或者是有生命的危险。而对于朋友来说,固然朋友是需要及时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进行交流,但是如果是忠言逆耳也可能会导致受到朋友的冷落,使得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讲,作为君主和朋友,应该能够积极的接受臣下和朋友的建议,不会为忠言逆耳贬斥和疏远谏言的人,这样才可以不断的进步。
由上面的子游的这句话我们就可以见到《论语》的魅力,也可以见到儒家思想的魅力,孔子能够成为万代师表,受到历朝历代的推崇是必然的。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2]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3-5]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宇宙是时间、空间、物质、能量 的总和。一般能理解的宇宙指人类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时间。对于这一体系的整体解释构成了宇宙论。在中国古代就有“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的说法(即宇的意思是无限空间,宙的意思是无限时间),宇宙一词也出自于“旁日月,挟宇宙”。近数世纪以来,科学家根据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建立关于宇宙的现代科学理论,称为物理宇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