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年(1727)的一天,作为执掌这个帝国五年的当家人雍正,在《出洋贸易规则》批示同意正式取消南洋禁航令后,也不免心头一紧,毕竟在改变了其父康熙的“海禁”国策,如同海上之船一般,帝国的空气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担忧,这种无形的压力就是舆论。
虽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但对于成熟的政治家来说,务实的革新是必要的,他不会被这些空洞的道德字眼所束缚手脚,这些局部的改革也是他所有政治机器的零件部分。此前雍正改革的目标极大,“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濯,则天下永享太平。”他告诫臣下说:“为治之道,要在务实,不尚虚名。”这样才能“筹国是,济苍生”。
作为雍正此时最倚重的官员高其倬,向雍正首次提出开放海禁的建议,围绕当时沿海地区实际情况,对雍正做出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当丰富的理论依据。雍正几番斟酌,认为这个高其倬“于学靡不窥,天文地理皆洞悉”的他果然眼光独到。其实高其倬的观点,在当时有着相当的共识和民意基础。
是什么原因让雍正终于决定开海禁?原因很简单:缺钱、少粮,这些已成了海疆地区的主要矛盾冲突,而与康熙海禁的情况完全不同。雍正改革最大特点就在于审时度势,适时调整不利方向,成为了雍正新政所有的改革内容中的最大亮点,如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等不一而足。
一、穷曾思变
雍正登基之初除了稳定政局外,另一个最大的急务就是如何增加国库收入,他对此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国家财政已经极度亏空,摆在雍正面前的首要问题竟然是如何赚钱,才能保证雍正改革顺利推进的首要关键。
虽然此前高其倬就奏报福建饥荒严重,甚至多次出现抢劫粮食事件,这些最根本的动荡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国策靠海不能吃海,守着聚宝盆挨饿的最根本现实。康熙五十六年(1717)二次禁海令的颁行,遭到沿海人民、商人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反对,因此两种开和禁的斗争激烈而尖锐,此后的禁海令直接造成福建、广东沿海等地“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以至于到了当地居民“望海谋生,十居五六”。的窘困境地。
虽然同意开放海禁,雍正却不得不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主要是出海船只的省份有限制,各省出海的港口有限制,即经批准的出海船只必须在指定地点出入口。雍正开海属于小步走,大防范为主。鉴于海禁取消后,每年出海贸易的人数不断增加,同时也出现了大量人员出去后不回来的情况,有时这种情况已经对半。因而担心“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认为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为此雍正决定,限令出洋贸易的人三年内回国,否则不许回籍。
也就在这年,广州海关监督在分头银之外,又征收百分之十的附加,名叫“缴送”,并将这些税收源源不断收归国库,没过多久,海上贸易的金银如同潮水涌了进来,一时之间,俨然成了国富民强的重要财政资源。
第二年,自厦门发船的商船就有21只,转年又增加到25艘。仅仅每年来到马尼拉的中国商船,规模就有五十艘之多。一年后的七月底以前返回的商船12只,载回来大幕11000多石,还载回燕窝、海参、苏木、牛皮等物,清王朝的国库,也因此赚的盆满钵满。雍正虽然要在一定范围内背负“好货”、“贪利”的罪名,在快速扭转沿海地区贫困和安定上,其开放海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虚掩的国门
从雍正个人性格来看,其做事果敢、雷厉风行的风格间接加速了任内的重要国策推进。有趣的是,曾经强烈建议雍正开放海禁的高其倬应该属于思想不保守的臣僚,雍正却经常批评他“好好先生”认为他“少觉懦弱,偏于自为”,做事前怕狼后怕虎的犹豫墨迹。雍正恰恰做事风风火火,敢想敢干,高其倬的个人风格难以与之形成默契。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一旦决定开放海禁,就要将其做大,这一时期,甚至与日本的海上贸易成了非常典型成功的商贸案例。在雍正期间,赴日商船从宁波起航的由106艘,仅次于宁波船的是南京船,也有102艘,远远超过同时期从福建起航的39艘,也超过从广东起航的35艘。可以确定,雍正年间,宁波港已成为中国对日本贸易的第一大港。如果说开放福建等海禁是为了维持当地基本的社会生活,那么对日本的海外贸易则属于雍正典型的海外政策大手笔的具体代表。虽然从未与日本建交,但双方海上贸易愈加频繁,比重也不断增加。
雍正半年一月六日的奏折中提到:“乍浦系东洋日本商贩往来要口” 因此可知,此后的对日贸易口岸不断增多,其海关税收迅速猛增,除正额外,每年征收576000两,乍浦口为390000两,其中绝大多数都为对日贸易。
乾隆初年,广东道御史李清芳说:“每年出洋商船不下数百艘,每船中,为商人,为头舵,为水手者,几及百人,统计数十万众”。这一空前盛况完整体现了雍正海禁取得的繁荣和财富。
就在海上贸易达到最高水平之时,乾隆迅速改变了卓有成效的海上贸易,大清对外开放的曙光彻底破灭,曾经虚掩的大门就此被彻底关上。
相关阅读:
|
|
|
|
|
|
|
|
|
|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