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随着《雍正王朝》、《步步惊心》、《甄嬛传》、《宫》等清朝历史剧的流行,大家对康熙帝末期诸子争位的事迹也变得耳熟能详。
在民国时期一度被认为是弑父篡位的雍正帝也成功“洗白”,现在大家都知道他励精图治,澄清吏治,并不是一个坏皇帝。
甚至人人都知道了所谓“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的段子实乃假语村言,雍正帝是康熙帝选定的皇位继承人,雍正帝是合法继位。
雍正帝是合法继位,这不假,但是雍正帝并不是康熙帝的第一选择,雍正帝的同胞兄弟,康熙帝的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祯(允禵)才是康熙帝心目中最佳皇位继承人。
也正因为胤祯(允禵)才是康熙帝心目中皇位继承人最佳人选,所以当雍正帝继位后才会有朝鲜使臣回国报告说京城流传着新皇帝“秘不发丧”、“矫诏袭位”的议论。而朝鲜使臣的这一报告比雍正帝自己在雍正七年《大义觉迷录》提到的矫诏传言要早了七年,这足以说明在当时确实有人议论雍正帝继位合法性的问题。
换言之,如果雍正帝是康熙帝默认的最佳皇位继承人,那么,京城又怎么会流传雍正帝“秘不发丧”、“矫诏袭位”的流言呢?
《雍正王朝》里的十四阿哥
之所以就连朝鲜使臣都知道这样的流言,原因只有一个:雍正帝不是康熙帝心目中的第一人选。
长久以来,康熙帝对弘历的喜爱被认为是康熙帝早就认定胤禛是第一皇位继承人的证据,可是不仅这个证据不足以成为证据,甚至雍正帝自己都否认了这个说法。
事实上在康熙六十年四月康熙帝去皇四子胤禛家赏花吃饭以前,康熙帝从来没有见过弘历这个孙子。
而他对胤祯(允禵)的孩子显然比对弘历上心的多。
胤祯(允禵)嫡子弘明“幼侍内廷御前”,并且弘明的婚事是康熙帝一手操办。
康熙五十八年,胤祯(允禵)在给康熙帝的信里说:
“皇父仁爱爱臣弘明.弘阶,携往热河,诸项食用之物均次第赐、又将臣之妻兄罗荫泰之女许嫁弘明,对臣女嫁妆又施恩赏。臣闻之。不胜喜悦。惟谨遵皇父训谕.益加诚笃效力。”
其实晚年的康熙帝对不少皇孙都挺好的,废太子嫡子弘皙就深得晚年康熙帝的喜爱,甚至朝鲜使臣回国报告里还记载了康熙帝驾崩时京城所流传的一个谣言,是说康熙帝临终前还不忘加封弘皙为亲王:
“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
我前面说过了,就连雍正帝自己都在无意中否认了“康熙帝因为钟意弘历,而选定皇四子胤禛”这种说法。
因为《清世宗实录》里就记载了雍正帝登基后曾主动表示自己被康熙帝选为皇位继承人是很突然的:
“(康熙帝)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既然雍正帝自己都承认是“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又哪里来的早有预谋呢?
当然,反对“皇十四子胤祯(允禵)是康熙帝第一选择”的一方,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如果康熙帝真认定了胤祯(允禵)是自己的继承人,为什么远远的把胤祯(允禵)派到西北去?
《雍正王朝》里的康熙
我必须承认,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确实不符合人之常情。
但是,我要说康熙帝这种行为是可以解释的。
虽然康熙帝晚年老弱多病,但是这绝不代表康熙帝就认为自己命不久矣,事实上导致康熙帝送命的那场“风寒”就是康熙帝自己出去“浪”而得上的。
康熙帝在已经下雪的十一月还专门离开畅春园穿过整个北京城,跑到南苑去住帐篷去围猎去了。这像一个自知命不久矣的老人应该干的事情吗?
更为离谱的是,康熙帝虽然在打猎途中就觉得人不舒服,发烧难受,可在回畅春园路上为了表示自己身体特别好,还专门骑马狂吹北风。
康熙行猎图
康熙帝这一系列举动表明他在死前根本没有“重病垂危老人”的自觉,相反,他还觉得自己身体特别棒,不然也不会大冬天跑去打猎。
康熙帝派胤祯(允禵)返回西北时绝没有想过自己会死的这么快。
所以认为康熙帝不会把自己继承人远远派到西北区这条理由不成立。
而且,康熙帝属意皇十四子胤祯(允禵)还有一个有利的旁证是当时活跃在京师的西方传教士的报告。
当时就在北京的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神父在给罗马的报告里就指出“(京城)大家都毫不怀疑皇上会让他(十四子)继承皇位。”
和今天人们想象中不同,康熙帝对待西方传教士的态度非常好,他身边还有一位名叫赵昌的心腹大臣专门负责为他处理传教士事务,就连康熙帝去世前夕,还专门命令两名通晓医术的传教士在畅春园备勤。
所以,他们的报告和日记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毕竟他们算是第三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们不喜欢对西方和传教士抱有严重敌意的胤禛,但是没有一个传教士在报告或者日记里指控胤禛“篡位”。
康熙帝的宫廷有大量传教士
既然传教士认为皇十四子胤祯(允禵)才是康熙帝心中的第一人选,为什么又说雍正帝本人不是篡位呢?
巴多明神父在报告里解释了一切:
“大家都毫不怀疑皇上会让他(十四子)继承皇位。但是死神比预期的早降临了,当时十四子离北京很远,康熙皇帝担心如果让十四子继承皇位,在他从远方赶回来即位期间,帝国内部会有动乱。他把目光投向了与第十四子同母所生的第四子。”
这就完美的解释了一切。
尽管皇十四子胤祯(允禵)是康熙帝的第一选择,但是康熙帝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不恰当的运动导致一场重感冒要了他的命,当康熙帝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选定的继承人还远在西北,而他的这些能干的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
齐桓公诸子争位
康熙帝当然不希望多年前他说的话变成现实,为了维持清帝国的稳定,避免真出现诸子相杀的局面,他必须在临终前指定一个新的继承人,这个继承人既要有足够的手腕,又要距离京城足够近,还不能是他讨厌的人,这么一排除来下,还真是舍胤禛其谁?
所以雍正帝才会在登基初期说“(康熙帝)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所以京城才会有那么多对雍正帝不利的流言蜚语,所以胤祯(允禵)才会在奔丧时那么失态。认真的说,换了谁是胤祯都会失态,丢了皇帝宝座,这可比中了五百万,可彩票不小心放在衬衣口袋里,而衬衣被媳妇儿洗了要严重得多。
综上所述,康熙帝心目中皇位继承人第一人选应该是皇十四子胤祯(允禵),而皇四子胤禛则是康熙帝的应急方案。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灵异事件,指的是各种非自然,无法用科学解释的怪事。 但是经过心理学家证实,灵异事件大部分是发生在一些狭小空间。在这些空间里,通过人体的气流很急,而那些发现所谓灵异生物的人,大多数是由于人们的恐惧心理以及了解过以往的历史而产生了心里方面的暗示。由于这类环境因素不断地影响同一处地区,这些地区很快就会得到“闹鬼”的名声。但从未有过能够被证实真实发生的异灵事件。灵异是人类对未知事物的一种解释。就像几千年前的人们不知感冒为何事而去求神拜天,人们对灵异的探索也是为了寻找一种新的理论暂时替代科学无法解释的层面;而在新世纪,人们不仅把灵异作为上述的一种解释,也有人是为了寻求感官或心理上的刺激而追求灵异。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2]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3-5]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