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二次伐纣时,慑于纣王武威,不敢轻举妄动,遂占卜于祖庙,占卜结果不出所料并不乐观。适逢风雨暴至,西周大臣人人心生恐惧,不敢言战,只有姜尚奋力强争,武王才决意东行。在牧野战场上,又是姜尚一马当先带领百位勇士冲入殷商阵营,将商军击溃。因此姜子牙是周人克商最大的功臣,也是出力最多者。他的意志可以直接影响武王的决策。甚至在占卜不利、凶兆尽显的情势下居然可以一言扭转乾坤,可见姜尚在西周朝廷中的分量。那么姜尚真正的身份难道仅仅是传说中周文王的助手和如诸葛亮一样的托孤之臣吗?他的真实背景究竟是怎么样子呢?让我们拨云见日。
姜尚,东海人,祖上为羌人。《左传》记载:姜姓为太岳后裔。近人如章太炎、傅斯年等人皆认为,姜羌于字同源,在姓为姜,在种为羌。傅斯年更进一步考证,四岳其实是四座大山,太岳即今山东泰山。四岳之后即四座山中生活的羌人部落。他们在舜帝时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于是被封于吕地和申地。后世子孙遂从其封姓,姓吕或者姓申,因此姜尚又叫吕尚。《史记》记载姜子牙穷困年老,于是在渭水垂钓以待周文王。周文王出去打猎,占卜能得到“霸王之辅”,两老头相见大悦,文王说:“我父亲曾经跟我说过,肯定会有一位圣人来到西周,帮助西周龙兴。这个人难道就是你吗。吾太公望子久矣”。于是让人称呼姜尚为“太公望”,与他一起坐车回去,还立他为武王师。
这个故事疑点在于,姜尚素无名德,就是长了一张好嘴,会说,周文王作为当时不世出的大政治家(黄仁宇语),会单凭一个钓鱼穷叟几句话就把他作为圣人看待,而且将国政大权放心交给他吗?后世刘皇叔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在寄人篱下的情况下也只是对自称“卧龙”的诸葛亮考察性使用。而今西周要实现克商大业,难道会如此草率吗。其中肯定有不为人知的真相在。
太史公也觉得这么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于是又写了两种可能作为补充。补充了之后就有点靠谱了。前一种可能是,姜尚是个博学多闻的苏秦张仪类的纵横家人物,全天下游说诸侯,然而上到殷纣王下到各国诸侯都对他没兴趣,最后没办法投靠了西伯侯姬昌,把姬昌忽悠了,姬昌将他当做圣人。后一种可能是,他是个诸葛亮式的隐士,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其臣属全天下找高人想把他捞出来。闻姜尚名前去求指点,姜尚说,我听说西伯侯这人很好,弄个养老院管饭不要钱,于是乎前往。三个人商量出的办法就是花钱往出捞。捞出来之后众人向姬昌表功,说姜尚这个人厉害,想出花钱捞人这一招,于是姬昌就邀请他作“文武师”,也就是文武大臣的老师。
看到这里,我想太史公也会觉得这么写太不好了,但这正是太史公严谨的地方,他觉得一个历史人物搞不明白,也不瞎编,而是将自己所知都写出来,供后人参考。因此傅斯年先生提出一种大胆的假设:“齐太公的故事,《史记》先举三说而不能断。我疑心齐本为东方大国,与殷为敌,齐于周诸侯中受履略大,名号最隆——尚父文王师一切传说,必有缘故。且《史记》记太公世家,太公后好几世,直到西周中晚,还是用殷法为名,不同周俗,可见齐本另一回事,与周之关系稀疏。齐周夹攻殷,殷乃不支,及殷被堪定,周莫奈其何,但能忙于加大名,而周公自命其子卜邻焉”。(《春秋策》)
要解释傅先生这段话,还得知道姜尚另一个身份。《战国策 秦策》记载:“太公望,齐之逐夫”。逐夫也叫出夫,意为被赶出家门的上门女婿。《封神演义》根据这个史实给姜尚娶了个六十岁的黄花大姑娘,编排了好多故事,最后老婆看他没出息,跟他离了婚。齐人出夫事件姜尚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女招赘上门女婿和至死不嫁但是儿孙满堂之事屡见不鲜。对此吕思勉先生写道:“农业本女子所发明,初发明时,系女耕耘而男田牧。斯时田亩、屋庐皆为女子所有,男子皆就婚女子之家。南方农业演进较晚,女系族制,行之较久,故其婚姻之法,也与北方不同也”。(《先秦史》)
由此可见,姜尚的身份为东夷齐国的女婿,由于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他被扫地出门,先去殷商打工,不被纣王重用,后来开始了大半生的游说生涯,结果一无所获。最后在古稀之年遇到一心克商的文王,二人一拍即合,终成大业。那么问题来了,二人为何能够一拍即合,而且文王对他一见倾心。他究竟带给了文王什么,让文王对他大喜过望。答案几乎跃然而出:他给文王带来的,是齐国女主交给他的克商任务。
《后汉书 东夷传》载:“夏桀时暴虐无道,东夷西夷们逐渐向内侵入中原地区,殷汤革命后,将他们讨伐平定。从此以后,这些夷族们有的降服归顺,有的依旧叛乱。三百多年后的武乙时,殷商衰弱,东夷各族于是将殷商东南地区瓜分,逐步侵占居住到中原之内”。董彦堂先生根据甲骨文辞的资料,指出“东夷齐羌与殷商王国频有战争,羌人有作为祭祀牺牲的,也有作为奴仆的”。(许倬云《 求古编》)。
在这种相互拉锯中,暂时臣服的齐羌女主也下了很大一盘棋,她一方面派人前往殷商改善关系,另一方面派人前往西岐联周抗商。事实证明这一招很高,二派的工作成绩都非常理想。而西岐为何会相信姜尚呢,因为共同的敌人就是朋友。何况西周与羌人另一支西羌的关系密切。西羌为西岳之后。周人东迁于岐山后,为了争取土著羌人的支持,遂与当地羌人打成了一片,双方互相联姻。太王配偶即为姜女。刘启益由金文中寻找周王的配偶姓氏发现,周人从文王开始,西周十二代王,几乎每一代即有一位姜姓的王后。这个模式不是偶然的,只有在对偶集团的关系可以解释(许倬云《 西周史》)。因此傅斯年说“齐与周有半本家之嫌,又有亲戚,故连周而共敝殷”。
我们从《封神演义》的另一个人物申公豹也可反证这种合作的必然性,后来的东夷反叛也互证这一点。虽然《封神演义》只是神话传说,但是并非无源之水。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有一死对头,名叫申公豹。二人还是师兄弟,同出元始天尊门下。如果从二人皆为羌人之后,互相争斗是为了争夺部族中的话语权,那么就很好理解了。而且姜子牙还是部族中的后起之秀,严重威胁到已经成为“公”的申豹之利益,因此申公豹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元始天尊为了让姜子牙免遭申公豹毒手,就将其放下山去,自己找一条活路,姜子牙遂干上了扶周灭商的大业。而申公豹却要保商灭周。历史中记载的姜子牙为“齐之出夫”事件,就是被元始天尊赶下昆仑山的隐喻。概齐人女权地位极高,或曰还处于女权社会向男权社会的过渡阶段,女性族长在组织里拥有最高话语权。
“元始”二字,意为最初,开源。而女性为人类的发端,是“天地之根”(老子语),二者也甚为相合。齐羌女主眼看到姜申二人斗争日趋激烈,遂给予二人一定的权柄,让其出去自由发展。申公豹于是来到殷商,迅速与殷商上层保守贵族势力如比干箕子等合流,很快打开局面。而姜子牙也远赴西岐,垂钓于渭水之滨,以待时机。不久周文王姬昌被纣王放回,却发现权力早被武王架空,只好另谋出路。两位失意老叟一拍即合,达成合作协议。姜尚遂秘密潜回齐姜之地汇报女主,女主遂给他一定人马让他带到西岐训练。
与此同时以留守兵力起兵反商,纣王遂派大军东出平叛,将俘虏带到朝歌,准备全部处死,但却遭到微子、申公豹、箕子、比干等人的强烈反对,只好将这些人劳动改造。决战期间,在微子,申公豹等人的劝谏下,纣王将这些人派上战场,不想这些人在战争紧要关头在微子和申公豹的鼓动下临阵倒戈,于是商军大乱,纣王身死国灭。西周建国后,分封姜子牙于齐国,称为太公,太公犹言“始祖”也(傅斯年语),也就是开国领袖。而封申公豹于许国。
毛主席说“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是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也把纣王的失败归结到讨伐东夷之上。
武王孟津大会诸侯,诸侯都说商纣可伐,但是武王没有收到微子的情报,不敢轻举妄动,就把这次会师当成演习,真戏假做,班师回朝等待时机,让驻扎在黎地的驻军不断骚扰商境,纣王遂率军在商境也搞了一次演习,名曰打猎。并且派人于周之玉门大庭广众之下对周武王进行了责骂和羞辱,想激其出来决一死战,武王也如楚汉战争中的刘邦一样,大丈夫斗智不斗力,忍了。但是东夷之齐却误判形势,以为殷商此举为大规模伐周,也想趁此浑水摸鱼,得渔人之利,遂举起了反叛大旗。不想殷周根本没有打起来,纣王士气正旺,遂举兵东向,一举击破东夷,俘获俘虏回朝。
第二年,微子与俘虏们达成秘密协议,派遣太师和少师二人将里应外合的计划报告给西周,这就是毛主席说的“派了两个人请兵”。武王见时机已到,决定起兵,没想到占卜不利,群臣皆有退却之心,此时东夷代表姜尚强劝武王,要求遵守齐周之间的协约,武王不得已,遂行。他对这场战争根本没有必胜的把握,包括姜尚。但是姜尚为了本族利益,抱着必死的决心,亲自冲锋在第一线,没想到战争异常顺利,殷商主力部队被击溃,俘虏部队临阵倒戈,纣王“国君死社稷”。
纣王战死,各方人士都始料不及。周人于是将殷商的珠宝珍玩大肆掳掠,退守故土,让纣王儿子武庚禄父继任商王。因姜尚功大,遂封他为齐候,封周公于鲁牵制之。武王死后,周公摄政,管蔡和武庚作乱,东夷各部趁乱而起,周公遂照会齐太公,给了他征伐之权。齐国从此实际上独立于周人之外,成为临海大国。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