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被曹丕赐死,而且曹丕在赐死她的时候,还在她嘴里塞糠,用头发盖住她的脸,可见曹丕对甄宓的愤恨。
(甄宓剧照)
但是如果我们看历史,我们会发现曹丕对甄宓愤恨的毫无道理。为什么说毫无道理呢?
其一,甄宓是曹丕抢过来的。甄宓本身是袁尚的老婆。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以后,一直惦记着一件事,就是要把袁尚的老婆给抢过来。谁知道曹丕捷足先登,先把甄宓抢了,曹操心有不甘,但也没有办法。那是他儿子啊,他总不可能和他的儿子争女人吧。而且曹丕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是知道他老爸有那个想法的。他也正是因为知道,所以才会抢先一步。如果是抢来的,那必然是珍惜得不得了,为何曹丕并不珍惜呢?
其二,甄宓是一个绝色美女。“江东有二乔,河北甄宓俏”,天下三大美女,这在当时是出了名儿的。每个男人都有虚荣心,尤其都希望自己的老婆是最漂亮的那个。甄宓既然是最漂亮的那个,曹丕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为什么要赐死甄宓呢?
其三,甄宓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对婆婆卞夫人非常好。卞夫人生病,甄宓自己就茶饭不思,不断派人打听卞夫人的情况。当她终于回到卞夫人身边时,一见到卞夫人,就一阵悲喜交加,卞夫人忍不住说:“此真孝妇也。”
其四,甄宓是一个非常仁厚的人。甄宓嫁给曹丕以后,一开始得到了曹丕的专宠。但是甄宓从来不借势打压别的后妃,她还经常安慰那些得不到别人宠爱的后妃,疏解她们内心的情绪。有一次,曹丕有个叫任氏的后妃,因为性子急躁,曹丕就不喜欢她,要把她撵走。换做是别的后妃,那是巴不得的一件事。谁知道甄宓反而去劝说曹丕,让他不要把任氏撵走,并且对曹丕说,你要是撵走任氏的话,别人肯定以为是我进的谗言。由此可见,甄宓有多么的仁厚。
(曹丕剧照)
其五,甄宓为曹丕生了嫡长子。古代有句话叫做“母以子贵”。生个嫡长子的妃子,在君王的心中,更加具有重要的地位。甄宓为曹丕生了嫡长子,其地位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了,历史上也有为了选儿子为继承人,杀掉其母亲的情况,叫做“子贵母死”。比如汉武帝立刘弗陵为继承人,就杀掉钩弋夫人。北魏的那些皇帝们,也是一代一代这样做的。但是,曹丕的情况不一样,那时候,他还不是世子呢,哪里谈得上“子贵母死”这样一个问题。
其六,曹丕竞争世子需要甄宓。有人可能会说,不对,正是因为郭女王在曹丕竞争世子的时候,给他出了不少主意,并最终帮助曹丕获得世子之位,因此郭女王对曹丕才最重要。但是我们知道,其实古代继承人的竞争,君王很多时候看的,并不是继承人的才,而是继承人的德。如果竞争人依靠阴谋诡计迎合君王,君王是很不高兴的。而甄宓有美好的品德,孝顺公婆,那是出了名的。留着甄宓,肯定能给曹丕增加不少分。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甄宓都是曹丕作为正妻的最理想的人选。可是,为什么他却一定要赐死甄宓,而且对她以发覆盖、口中塞糠呢?
一般的说法是曹丕喜新厌旧。甄宓虽然是绝色美女,但是年纪大了,颜色就减了不少。而曹丕本身又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因此最终就厌倦了甄宓,选择了郭女王。
(郭女王剧照)
还有一种说法是郭女王用计谋擒住了曹丕。郭女王是一个非常有智谋的人,别的不说,就她这个名字,就是一种有智谋的表现。为什么叫“郭女王”呢?因为小时候别人就说她不同凡响,将来“贵不可言”,因此他父亲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但是,很显然,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可能就是她自己虚构的。而这个虚构,对一心想当世子的曹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除了以上两点外,我觉得甄宓自身也有问题。实际上,当初甄宓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美好的品德,是在她备受曹丕宠爱的时候的样子。当后来曹丕不再宠爱她的时候,她就有了不一样的表现,就说了一些抱怨的话。而这样一来,反而让曹丕认为她是一个虚伪的人。因此,曹丕做出赐死她的事,并对其遗体“以发覆面,以糠塞嘴”。
说起来,甄宓也是一个可怜人。遇到负心人,连一句抱怨的话都不敢说,这就是皇权社会里,女儿的悲哀。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吴三桂是明末宁运总兵,手握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但当李自成占北京,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姬陈圆圆之后,就反过来勾结清军打败李自成,占领大片的明朝土地。据说当时他一听到陈圆圆被占,立即“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表面为崇祯举丧,实则为报夺妻之恨,立誓与李自成为敌人。 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1]
园中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