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嫡长子继承制”是一项最基本的宗法制度,在皇位和财产继承中占有绝对主流地位。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其立嗣最核心的标准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长子继承制”看似很不合理,对有才能的庶子和幼子很不公平,但这个制度却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其最大作用就是通过强调“天授人权”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因为你不是嫡子长子,所以理所当然没有继承权,不必争不可抢,当人们普遍接受这个理论,确实避免了很多朝堂纷争和同室操戈。
但是,大清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虽然主动接受了汉化,但并未完全照搬汉人的制度和习惯。纵观整个清朝,真正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其实只有道光一人。
与“嫡长子继承制”的标准截然不同,在甄选皇位继承人问题上,清廷一直秉承的都是“立贤而不立嫡立长”原则,无论是顺治帝还是康熙帝,都是幼子继位,并未受到嫡庶长幼的限制。而道光皇帝之所以能有幸成为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则与一个女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道光皇帝,名叫爱新觉罗·旻宁,是嘉庆皇帝的第二子,但由于他的母亲是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以他实际上又是嘉庆皇帝的嫡长子。
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嘉庆皇帝的原配妻子喜塔腊氏病逝,她的独生爱子旻宁交由贵妃钮祜禄氏抚养,丧事过后,钮祜禄氏被晋封为皇贵妃,统摄六宫,行皇后之实。嘉庆六年正月初八,钮祜禄氏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即孝和睿皇后。这位孝和睿皇后就是助力道光顺利继位的伟大女人。
前任皇后喜塔腊氏去世时,嘉庆皇帝并未秘密立储,嫡长子旻宁之所以能成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孝和睿皇后的大力推举。
嘉庆皇帝一共有五个儿子,旻宁以外,除了早夭的皇长子穆郡王和年幼的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最具皇位竞争力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和皇四子爱新觉罗·绵愉都是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所生。
既然旻宁并非孝和睿皇后亲生,她又有两个足以争夺皇位继承人的亲儿子,那么,她到底为什么要舍亲儿子而力捧养子登上皇位呢?
第一,孝和睿皇后心底非常善良,她自从抚养教导旻宁以后,一直对其视如己出。自始至终,孝和睿皇后与道光皇帝都是母子情深,这在历史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孝和睿皇后仁慈和善,道光皇帝孝顺懂事,他们毫无血缘却又胜过亲生母子的关系是孝和睿皇后力捧道光皇帝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二,孝和睿皇后的做法不仅大公无私,也是她睿智的体现。
自古以来,后宫中女人最大的梦想就是生儿子,然后让儿子当上太子继承皇位,自己日后则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太后,享受作为女人的无上荣光。但纵观历史,由此造成的宫廷悲剧更是数不胜数,多少皇妃因此遭殃,多少皇子因此殒命。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却不同,她看透一切,是个聪慧过人而又不喜争斗的女人,她虽然得到了嘉庆皇帝的无限宠爱,生下了两个皇子,但作为一个母亲,她只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平安长大,幸福终老,而从来不奢求他们能登上九五之尊之位。
后来,旻宁又交由钮祜禄氏抚养,这位皇子是先皇后唯一的儿子,又天生非常勤勉仁厚,钮祜禄氏知道他才是朝野上下众望所归的太子人选。于是,她也十分愿意顺应天意和人心,推举旻宁成为大清王朝的继承人。
当然,孝和睿皇后如此作为也并非完全出于无私,她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
因为旻宁的生母喜塔腊氏皇后已然去世,而钮祜禄氏既是现任皇后,又是旻宁的养母,所以日后旻宁登基,她必然是后宫中唯一的皇太后,这与她自己的亲儿子登基并无分别。
有人称赞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是清朝后宫最无私最睿智的女人,也正是由于具备这两种难得的属性,她也享受到了无限尊荣与爱戴,晚年生活过得十分完美幸福。
首先,钮祜禄氏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这不仅源于嘉庆皇帝对她的宠爱,更源于她的贤良淑德,确实堪当母仪天下的典范。
其次,嘉庆皇帝死后,道光皇帝登基,钮祜禄氏的身份地位不降反升,她不仅被封为了皇太后,而且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至高尊敬。
史料记载,道光皇帝从登基到晚年,一直对钮祜禄氏十分孝顺,不仅每日问安,而且事必躬亲,极尽孝道。
钮祜禄氏与道光皇帝虽然名为母子,但实际上也就相差了6岁而已。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50年)十二月,当74岁钮祜禄太后薨逝时,清宣宗道光皇帝也已经68岁了。钮祜禄太后病重期间,道光皇帝一直守在病榻前亲自陪伴照料,钮祜禄太后死后,道光皇帝更是不顾身体有恙而“席地寝苫”,群臣屡次奏请让他还宫都被道光皇帝断然拒绝,他坚持要为太后恪守孝子守丧之礼。
《清实录》记载,道光皇帝当时经常哀恸号呼,还曾多次因悲伤过度昏厥过去,悲痛之感溢于言表,母子深情感人至深。
但是,由于道光皇帝当时也是年老体弱,多日来如此劳神费时,难免身体每况愈下,于是,在钮祜禄太后病逝仅仅一个多月后,道光皇帝也随之驾崩了。
回看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的一生,她不失为一个善良的女人、睿智的女人、伟大的女人、幸运的女人,她虽然亲手把其他女人的儿子捧上了皇位,但却因此收获了尊重和幸福,实在是可敬可叹!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2]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3-5]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宇宙是时间、空间、物质、能量 的总和。一般能理解的宇宙指人类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时间。对于这一体系的整体解释构成了宇宙论。在中国古代就有“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的说法(即宇的意思是无限空间,宙的意思是无限时间),宇宙一词也出自于“旁日月,挟宇宙”。近数世纪以来,科学家根据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建立关于宇宙的现代科学理论,称为物理宇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