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对大唐王朝的打击可谓是非常沉重。《旧唐书·郭子仪传》称“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由此可见,战乱之后的大唐王朝,可谓是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说起安史之乱的大人物,我们都会想起安禄山,他的发家史用“经典”这两个字都不为过!他从一个无权无势的小人物,平步青云,一步步成为唐代权势滔天的大人物,可谓是“励志”。
因此谈大唐王朝必离不开安史之乱,而谈安史之乱则又离不开这场战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杨贵妃也是这场战乱的罪魁祸首,甚至还有不少野史说因安禄山是为了得到杨贵妃才起兵叛乱的。根据野史记载两个人关系“纠缠不清,混乱不堪”,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呢?
其一,记载在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里,原文如下:
三日后,召禄山入内,贵妃以绣绷子绷禄山,令内人以彩舆舁之,欢呼动地。玄宗使人问之,报云:‘贵妃与禄山作三日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
大概意思是说,杨玉环认了安禄山为干儿子,就要为他“洗三”。所谓“洗三”,在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安禄山生日之后的第三天,杨贵妃就叫人通知他来长安,给他“洗三”,“洗三”的全过程,杨玉环要亲自动手。她要替他脱衣服,然后像个婴儿那样,把他放进一个大的澡盆里,再给他洗澡。洗完之后,放入很大的襁褓之中,用大花轿抬进后花园里,然后,杨玉环喊他儿子,他喊杨玉环娘,互相取乐。
其二,《唐史演义》中还说:杨玉环与安禄山有了奸情,很久了,唐玄宗都没有发现。有一次,安禄山不知是什么原因,用手把杨贵妃的胸部给抓伤了,杨贵妃怕唐玄宗晚上发现,就用手帕等东西作材料,做了一个小衣服一样的东西,穿在身上。这件特殊的衣服,穿上身上,居然很好看,以至于宫里的宫女们都向她学习,都做了这样的胸衣置于胸前。据说,这就是现在胸罩的由来。
其三,《梧桐雨》里面讲了个故事,说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知道了妹妹的事情后,非常恼火,他叫杨玉环打住,杨玉环不听。一气之下,杨国忠写了一道奏章,呈报给了唐玄宗。唐玄宗一看,大怒,却也没有把安禄山怎么样,他只是把安禄山赶出了皇宫而已。而安禄山回到边关以后,仍然忘不了杨玉环,天天想念,最后,他决定冒险一搏,进京抢人,这才起兵,发动了“安史之乱”。
翻阅资料,发现记载杨玉环与安禄山奸情的,都是野史。比如《安禄山事迹》、《唐史演义》、《梧桐雨》、《开元天宝遗事》、《杨太真外传》等。多数野史是不可采信的,因为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史,而是为了娱乐。其实这些不过是捕风捉影的事,经不起推敲,事实上杨贵妃和安禄山的关系也并非某些外传秘史所说的那样。
记录唐代历史的正史是《新唐书》和《旧唐书》,这两本书里面,也有记载杨玉环和安禄山的内容,但没有奸情一说。
《新唐书》说,“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母事妃,来朝,必宴饯结欢。”
《旧唐书》说,“禄山来朝,帝令贵妃姊妹与禄山结为兄弟。禄山母事贵妃,每宴赐,锡赉稠沓。”
这里只是说,安禄山拜杨玉环为义母后,以后每一次安禄山来的时候,杨玉环都会请他吃饭,仅此而已。
作者认为,有三点理由证明,野史记载不足为信。
其一,安禄山也太丑了。安禄山是个胡人,长相与中原人本来不同,并不是杨玉环喜欢的类型,而且,据《新唐书》记载,安禄山非常胖,而且是那种不健康的胖,就是满身的赘肉,赘肉都碰到了他的膝盖了。他每次骑马来长安面圣,都要换几匹马,如果不换的话,那马一定会被他给压死的。
其二,唐玄宗年纪并不是很大,50多岁而已,老夫少妻的情况,在当时太普遍了;而且唐玄宗是皇帝,保养得当,他本人热爱体育,体质本来不错;更兼唐玄宗对杨玉环是“三千宠爱集一身”,杨玉环舍得移情别恋吗?还有,杨玉环若是想找个年轻点的,她也不会大老远的去找安禄山啊,因为安禄山比杨玉环大17岁,也有40多了。
其三,两人苟合的地点与时间也说不过去。安禄山每次来长安,就住在宫里面,以母子关系与杨玉环住在一起。这个说得通吗?要知道,两人的关系,首先是君臣,然后是义母和义子。即使是亲生的母子,也一般不会住在一起的。何况是义子义母呢?这样的安排,难道唐玄宗不反对吗?还有,唐玄宗不是与杨玉环住在一起吗?那么何来安禄山又与杨玉环住一起之说。
至于说安禄山天天住在皇宫里,与杨玉环的奸情有一年多,而唐玄宗却不知道。试问,安禄山乃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工作非常忙,他怎么会有这么多闲功夫,在皇宫里呆一年多。而且,唐玄宗是聋子还是瞎子,妻子与人在一起一年多了,他居然不知道;宫里的那些宫女们太监们难道都不向他反映的么?难道这些宫女和太监们都被安禄山给买通了?
综上所述,野史记载两人关系“纠缠不清,混乱不堪”纯属民间主观臆测,经不起任何推敲。作者认为唐玄宗完全是出于笼络安禄山,安定大唐江山的政治需要,而作出的一种策略选择。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杨玉环之死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