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乃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驱鬼逐邪之神,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在民间传说他是唐初终南山人,自幼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无比;但是他很有才华,满腹的经纶,而且为人刚直,不惧怕邪祟。在民间悬挂钟馗图,原来都是在除夕悬挂,然而现在,却是在端午节画钟馗图,或者是赠人、或者是自挂。这种改变是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那年因为瘟疫死了不少的人,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将钟馗请出来施威捉鬼,此后每年相沿成俗。
有关于钟馗的神话和他的故事历代不衰,而且钟馗的身世也被人们演绎得丰富多彩,让人们难以下定结论。传说中的钟馗到底是谁呢?他的样子到底如何?
钟馗这名字最早见于《唐逸史》。话说当时唐明皇(玄宗)病中梦见小鬼去偷玉笛和杨贵妃的绣番囊,正当发怒时却见一满面虬髯大鬼,挖下小鬼的眼珠直接吞掉了。此鬼自称是南山钟馗,高祖年间他去应考武举人,但是因他貌不扬而落第,羞愤得撞殿前石阶而死。蒙高祖赐缘袍与他陪葬,钟馗物化后发誓要为大唐斩妖除魔。唐明皇醒来后,病不药而愈,遂向吴道子回忆梦中所见,并命其绘出钟馗的画像,颁布于天下。所以民间亦挂其画像驱鬼辟邪。
在唐朝时,这个故事是否就已流传广泛,并无依据可考察。至于钟馗本人,在唐代所有的官方文献中也没有办法寻见,类似于上文中的考场冤案也更是无一字一句的记载。
另一说就是唐朝德宗年间,有一个叫做钟馗的士子,面貌凶恶惊人。这个钟馗外貌虽然丑陋,但是内心却很善良,而且才华也出众,武艺超群。恰逢秋季科举考试的时候,钟馗告别了家乡的亲友,进京赶考,获得了第一名。于是德宗皇帝在金殿上召见了钟馗。可天子一看他的相貌如此丑陋,顿时心中不悦。宰相卢杞是一个为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人,于是便奏道:“金榜状元须内外兼修,如今科考生三百人之众,岂少其人?何不另选一个呢?”钟馗不由得怒发冲冠,指着卢杞便大骂道:“如此昏官在朝,岂不误国?”说完,便挥拳向卢杞打了过去。钟馗在盛怒之下,顺手拔出站殿将军腰间的宝剑,高声叹道:“失意猫儿难学虎,败翎鹦鹉不如鸡。”说完,便自刎而死了。德宗皇帝见钟馗一怒之下竟然自刎而死,大出意外,他为了笼络人心,于是下旨将钟馗以状元官职殡葬,又封钟馗为“驱魔真君”,以驱人间邪魔。
有专家学者考证,在殷商时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传说中出过一位叫仲虺的著名巫师。他最擅长的法术就是求雨,而且每次他出面主持的求雨仪式,是最为灵验的,所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代指巫师这个职务。而仲虺、钟馗两词发音相近,在流传过程中也被误记为“钟馗”二字。这也成为了钟馗来历的说法之一。
有人根据跳钟馗的面具和商周时期面具在仪式中的作用相似,因此有人就推测:其实早在商周时期,钟馗就已经出现了。而钟馗的名字,很有可能是源自当时的一位巫师。钟馗信仰在民间的影响既深且广。人们还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是钟馗已在大傩仪中扮演主角的实证。如此看来,可见钟馗信仰到了晚从盛唐起已成为全社会的风尚了。
今人常任侠、马雍均写有钟馗考,他们各抒己见,但是立论大多不脱离明清人士的窠臼。唯何新、王正书两人别开新说。何新认为钟馗本来就是个人名,与所谓“椎”或“终葵”者了不相关。钟馗的原型,是商汤时的巫相仲傀,其名在《尚书》《左传》《荀子》中又作“仲虺” “中归” “中垒”。商人事鬼,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为巫相而兼驱鬼之方相。
而 王正书则认为,钟馗其人及历代驱鬼辟邪的观念,实际上起源于上古巫术,他是由先代位居祝融之号的重黎衍生而来。重黎在上古史中也有重黎、重回、句芒等称呼,句芒在传说中又被描绘成了介于天地和神人之间的负有特殊使命、生有特殊形貌的人物,他的使命之一就是居巫职,有《史记·天官书》记载可证。这一说法和何新的见解有一致之处,只是将钟馗的来源更往上溯自重黎。
人们把钟馗看作是赐福镇宅的神君,更是把他看作了降妖除魔的神君。钟馗在民间、在人们的心里已经是根深蒂固,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信仰,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中国人们都认为钟馗是“赐福镇宅圣君”和“降妖除魔的驱魔大神”。当然在不同的国家有关钟馗的信仰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钟馗的故事就这样在人们的信仰中存在下来了,流传下来了,也就这样代代不息。
岁月悠悠,钟馗这个“驱魔大神”一直绵延至今,经久不衰。对于钟馗究竟是谁这个问题,诸说并立,仍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个谜。启功先生的《题钟馗骑驴小景》,写得风趣而且富有时代感。漫画家方成画过一幅钟馗图:钟馗靴帽整齐,双手袖于袍内,以石为枕,卧眠于地,并题五言诗道: “春眠不觉晓,鼾声惊飞鸟。人间鬼太多,钟馗累坏了。”讽喻极为深邃。北京的青年画家周旭画了钟馗专辑。画集内的钟馗极为传神并得到不少开国元勋的共鸣——“此公不可少”。
端午节前和春节前,人们都将真钟馗(陕西户县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有“钟馗故里”商标的开光钟馗称真钟馗)请进家中,或者将真钟馗玉佩系在胸前,“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
相关阅读:
|
|
|
|
|
|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