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个俗语叫“陪太子读书”,意思是作用不大的陪衬角色,进而引申出“陪太子读书——没戏了”这样的歇后语。太子是古代才有的官职,那么“陪太子读书”在古代真的是卖力不讨好的“陪衬角色”吗?
众所周知,自从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权力体系便是以皇帝为核心的,皇帝按照设计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权力体系的设计并不能保证每个皇帝都拥有真正的最高权力,没有权力的傀儡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
皇帝要想真的拥有实际权力,就必须要有可以信任而忠诚的大臣班底,否则就只能被架空。而开国皇帝可以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大臣班底,但那些生于深宫,长于妇人宦官之手的后继皇帝培养大臣班底就比较难了。
一般来说,后继皇帝的大臣班底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前任皇帝留下了的大臣,也就是所谓的“托孤之臣”;二是后继皇帝的亲属,也就是所谓的“贵戚之臣”;三是在成为皇帝前培养起来的大臣,也就是所谓的“元从之臣”。
相比较“托孤之臣”和“贵戚之臣”,“元从之臣”与后继皇帝的关系往往更亲近也更受信任。所以皇帝登基后,“元从之臣”位极人臣的可能姓是最大的。但皇帝一般都会严格限制朝臣与皇子来往,培养“元从之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作为皇帝的儿子,皇子一般要接受严格的教育,而皇子的老师和同学要从学识渊博、名望崇高、地位显赫的大臣及其亲属中挑选。因为皇子的老师同学可以名正言顺地与皇子亲密交往,所以是“元从之臣”最主要的来源。
比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从小陪康熙帝读书,才深受信任而被任命为江宁织造,获得了《红楼梦》中“荣宁二府”那庞大而辉煌的家业。像曹寅通过“陪太子读书”而享受荣华富贵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正因如此,“陪太子读书”在古代不仅不是卖力不讨好的“陪衬角色”,反而是朝廷大臣、贵戚公子们削尖脑袋也要抢到的“美差”,能“陪太子读书”在古代可是一件能光宗耀祖的大事。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