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说唐全传》当中,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所用的凤翅鎏金镋,可以说是古典小说戏曲中最负盛名的兵刃之一了。在真实的历史中,镋又名镋耙,由长枪演化而来,在明后期的抗倭战争中大放异彩。那么,这种武器,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使凤翅鎏金镋的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
冷兵器研究所之前曾有文章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吴承恩之所以设定猪八戒使用九齿钉耙,正与镋耙在明后期对倭战绩有关,暗含降妖伏魔之意。
▲制造较为简陋的镋耙
可以确定的是,抗倭战争确实对猪八戒的形象造成一些影响。在湘西南地区的舞龙会中,猪八戒形象使用镋耙而非九齿钉耙作为兵刃,可见抗倭战争留下的痕迹。显然在明末保卫家国的战争中,不止沿海人民,湘南等地的勇士也奔赴闽浙苏鲁粤,为抵御狂寇抛头颅洒热血。
▲钉耙的齿是向下的
镋与钉耙的最大区别,在于翻地所用的钉耙之耙齿是向下的,而镋的镋齿与杆平行。但是从形制上说,镋的形成还是受长枪影响更大,如果我们将其与吕布的方天画戟比较,还能看到戟的影响。有意思的是,日本人也使用镋的一种——十字镋,在日本被称作十文字枪,因曾被真田幸村所使用而著名。传说日本战国时代的枪术家宝藏院胤荣从猿泽池边看见新月的倒影,从中得到灵感创造出鎌枪(十字枪),并创立了宝藏院流枪术。但实际上,日本人发明十文字枪的灵感很可能与倭寇在中国吃了镋的大亏有关。
▲十文字枪
镋的优势在于,对刺时能够很有效地杀伤敌人的前手,而刺空回搂的时候,也容易刺击敌人的后颈;另外,镋还能左右刺杀,利于对抗自侧面进攻的敌人,防守能力强。但劣势在于镋头较重,所以长度无法太长,非力大无穷之人无法持以马战,攻击频率也不如长枪。
▲鸳鸯阵
因此戚继光抗倭时,镋耙往往是在鸳鸯阵中与其他兵种混合使用,以体现镋耙攻守兼备的优势。戚继光还教士兵以俞大猷的棍法练习镋耙,“流水点戳而进”,凭借格挡抵消倭寇长枪的长度优势,近身再发起攻杀。作为长度中等的兵器,镋耙在长度上比起刀又有很大优势,且制作工艺不复杂。在西南山地地区,镋耙较长枪容易施展,因此抗倭战争后很快在西南地区流行起来。这也是湘西南舞龙会中令猪八戒持镋耙的来由。
▲左右两股如蛇的雁翅镋,与宇文成都的凤翅鎏金镋非常接近
当然,镋耙的产生,实际上比起明嘉靖朝抗倭战争的爆发又要早不少。《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三》中,镋、耙、铲都是短兵中的长兵。“扒者,唯南中舟师用之”,镋耙曾经是水军的制式武器。茅元仪《武备志》载:"此器自有倭时始用,在闽、粤、川、贵、云、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但按照某些说法,镋在隋朝已经产生了。
显然,在抗倭战争中,双方小船接近之后,明军也可伸出镋耙,刺击钩杀倭寇。在风涛颠簸的海面上,镋耙的使用远比过于长的长枪灵活,在船上,往往还能借助船舷来支撑。在清代,镋的运用越发流行。因其长而重,多为力大身高者使用。使用时多是两手交换,有时左把在前,有时右把在前。它的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勾、捅、捞、咬、拨等。
相关阅读: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