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庙宇和荒坟是人们茶余饭后最常聊起的话题,古代不同于现代,现代的社会中,如果在哪里发现一具死尸,无论这个人死了多久,就算肉体腐烂到只剩下骨头,一经发现也会被查出死者的原本身份,但是古代的科技没有那么发达,古代江湖险恶,人心叵测,烟波浩渺,横尸遍野,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如果身处于古代的你,独自走在荒无人烟的原野里,在那里天气晦涩,荒草凄凄,此时你在不远处的草丛里发现了一具死尸,这么就有可能意味着,这本就是一个乱坟岗。
或许有着千千万万具你还尚未发现的尸体。然而在这些尸体中不知道会有多少具无名无姓,寻找不到来源的尸体,其实,或许有也正是因为这些来历不明的死尸,久而久之才形成了一个人们口中所说的荒坟。
古代的庙宇,多数都是古人们用来供奉祖先或者神灵,目的是为了寄托古人的种种哀思,以求得一个心理上面的宽心与慰藉。为此,在很多古人的心中古庙对于他们而言应该是倍感尊敬的,但是为什么会流传下来这样一句话呢,一句话就点出了古人对庙宇敬而远之的复杂情怀。
庙宇的存在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恰当的选址,宏伟的建筑,使来往祷告的百姓越来越多,这样的庙宇往往香火不断,直到现在都有所保留。
1进京赶考,强盗拦截
“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为什么古人会这流传出这样子的说法,我觉得首先还应该从古人的出行说起,古代的人都以金榜题名为荣,很多的文人墨客为求取功名而踏上赶考的漫漫之。
这些人一般都是文文弱弱的书生,面对江湖的险恶,他们往往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很多江洋大盗会提前打探到这些进京赶考的文人墨客途径可能的歇脚之处,然后就隐藏在一些破烂不堪的古庙里,以便来劫取这些文弱书生的钱财。古庙大多地处偏僻,来往百姓很少,因而强盗常在古庙出没。
想一下,夜黑风高的夜晚,古庙里本就弥漫着令人恐惧的气氛,加上强盗手持刀剑,面露凶相,古庙里的人也不敢反抗,只能乖乖交出自己携带的值钱物了,如果是一些人与之反抗,最终也便会成为强盗的刀下亡魂。
因此,往往这句话也多数是出自于这些文弱书生出门前,家人对他们的的叮嘱。其实,说到底,无非也就是在强调江湖险恶,人心叵测,出门在外多加小心罢了。
2远离喧嚣
也有人说“宁宿荒坟,不住古庙”并不像它字面意思那么简单。庙宇的兴建多数是为了供奉神灵或者一些人们敬仰的英雄,世间的人纷至沓来赶来古庙祈求保佑,古庙的神灵承载了太多百姓的愿望,但是世事无常,神灵也主宰不了所有人的命运。
因而黄昏落幕以后,神灵只能带着实现不了的愿望凝神哀叹。而临时落脚在古庙的人,可以感受得到神灵的叹息以及那些被欲望包裹着的祷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大,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住在古庙里感受到的贪婪和私心让人难以接受,远不如宿在荒坟之中,即便有那些所谓的孤魂野鬼,也都是无家可归的善良之辈。
3古庙已无神灵庇护
在古代,人们都是很迷信的,古庙完整没有被破坏的时候,会得到很多的人前来朝拜,那时候的古庙就会常年香火旺盛,夙念很深,人们就会觉得那里的神灵会显灵来庇佑这座众人前来祭拜的庙宇。
然而,一旦古庙破败,神灵长久的得不到祭拜后便会生成一股怨念飘荡在古庙里,在清朝小说《聊斋志异》中很多故事情节都是在古庙中发生的,所以古人对这些古庙敬而远之!甚至现在的影视作品和小说中,只要出现破败的古庙,那肯定是会有灵异事件发生的!
为此,古庙里就会发生很多不详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进京赶考的文人墨客来说,有可能就会影响到他们的仕途。此外,古人阶级观念很重,他们认为庙宇里供着的都是神灵,而人死后会变成鬼,鬼再投胎成人。人和神灵之间有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神灵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因此人不能进入庙宇里神灵居住的地方。倘若人夜宿古庙,则是对神灵的亵渎,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俗语通过千百代人民口口相传而广为人知,“宁可野宿古庙,不可夜宿古庙”也是一句流传了几百年的古话,古人得出此言必然有一定的道理。庙宇有房檐,可遮风可挡雨,又是受过百姓香火的地方,看上去安全可靠,实际上却可能蕴含着更大的危险。
4古庙坍塌容易砸死往来留宿之人
自古代很多庙宇都是破烂不堪的存在,有时候,遇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支撑着古庙的断壁残垣保不齐就倒塌了。夜宿于此的百姓就有可能被倒下的柱子砸伤或者死亡。
留在古庙里的尸体如果没有人发现,就会腐烂,最后变成一堆白骨。古人认为他们的尸首得不到安葬,魂魄也不能安息,就会环绕于古庙四周,彻夜发出哀鸣的嘶吼。每当有人夜宿古庙,这些亡故者的魂魄就会缠绕他们,让他们无法前行。这样的意外也许在现代很少发生,但在交通住宿极为不方便的古代,是习以为常之事。
然而,荒坟荒草萋萋,黑夜里更是伸手不见五指,但是只要克服心中恐惧,反倒是一个很安全的地方。所以说世间万物很多时候可能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有时候第一眼看上去很恐怖的事物就未必是真的有多可怕,反而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东西就越是会暗藏玄机。
其实,有很多像这样的俗语由古人们流传下来,无非就是想告诉人们出门要多加注意安全,这些俗语都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很多俗语在现代社会都极为适用。对于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学习和感叹的是古人们的无穷智慧。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