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3年,齐武帝萧赜的太子萧长懋去世,萧赜本人也已经53岁了,接班人之位不能长期空悬,但应该由谁来接班呢?
如果坚持父死子继的原则,自然应该立次子萧子良为太子。但萧子良的势力太大,如果让立萧子良为太子,在太子缺乏制约的前提下,年迈皇帝与强势太子之间的矛盾立刻就会凸现。
在这种背景下,齐武帝萧赜并未选择立萧子良为太子,而是立故太子萧长懋的长子——萧昭业为太孙。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旧的权力格局可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只不过是以太子为中心的利益集团,更换了一个领衔人物罢了(从前的太子,换了一个太孙罢了)。让嫡长孙继承皇位,从法理上也是说得通的。
太孙萧昭业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且有着良好的声誉,长得也不错,举止优雅。萧昭业的这些优点,在当时应该是举世公认的,所以史书并没有在这方面对萧昭业进行抹黑。
郁林王性辩慧,美容止,善应对,哀乐过人;世祖由是爱之。——《资治通鉴》·齐纪四
表面不能抹黑,就抹黑内在。史书说起萧昭业的时候,都说他虚伪,用华丽的外表来掩盖内心卑鄙邪恶的想法。
而矫情饰诈,阴怀鄙慝,与左右群小共衣食,同卧起。——《资治通鉴》·齐纪四
换言之,史官认为萧昭业就是一个演员。这是典型的“腹诽心谤”,这种丑化应该是出于政治宣传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诛心的丑化方式:据说,萧昭业为了能早日当皇帝,曾让女巫作法,诅咒自己的自己父亲(太子萧长懋)和祖父(齐武帝萧赜)早死。在他被立为太孙之后,作法诅咒的频率更高了。当他得到祖父死亡的消息之后,立刻给自己老婆写了一个大大的喜字,并在这个喜字旁边写了三十六个小喜字。萧赜的灵车走到半路,萧昭业就借口自己身体不舒服,回皇宫寻欢作乐了。
侍太子疾及居丧,忧容号毁,见者呜咽;裁还私室,即欢笑酣饮。常令女巫杨氏祷祀,速求天位。及太子卒,谓由杨氏之力,倍加敬倍。既为太孙,世祖有疾,又令杨氏祷祀。时何妃犹在西州,世祖疾稍危,太孙与何妃书,纸中央作一大喜字,而作三十六小喜字绕之。——《资治通鉴》·齐纪四
大敛始毕,悉呼世祖诸伎,备奏众乐。——《资治通鉴》·齐纪四
这种记载当然靠不住,但在萧昭业成为太孙后仅仅几个月,齐武帝萧赜就去世了。
我认为这不是什么阴谋,在那个医疗不算发达的年代,53岁去世虽然不能算长寿,但也谈不上什么意外。更何况,太孙萧昭业远没有谋害齐武帝萧赜的实力。
在临终前,齐武帝萧赜对太孙萧昭业说:“五年之内,你把政事全部委托给宰相,不要乱发表意见;五年之后,你要自己亲政,不要事事依靠别人。”
世祖以为必能负荷大业,谓曰:“五年中一委宰相,汝勿措意;五年外勿复委人。若自作无成,无所多恨。”——《资治通鉴》·齐纪四
当我看到这段记载的时候,总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齐武帝萧赜敢给太孙萧昭业定“五年计划”,证明他对自己设计的政治格局非常有信心。但事实却无情地嘲弄了萧赜:在他还没有完全咽气的时候,萧赜设计的政治格局就已经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纹。
从理论上来讲,齐武帝萧赜设计的政治格局看起来非常稳定:太孙萧昭业完整地继承了太子一系的势力(册封萧昭业为皇太孙,东宫文武人员都改为东宫官属),皇族核心成员萧子良(萧赜次子)与皇族成员萧鸾(萧赜堂弟)相互牵制,皇族势力盘根错节(萧道成有十多个儿子和几十个孙子,玄孙恐怕得有上百个,还有几个侄子和众多侄孙)。在这种背景下,似乎没有哪家一枝独大,也没有哪家可以威胁皇权。
但就在齐武帝萧赜弥留之际,王融就公然反对太孙萧昭业继位。
戊寅,上疾亟,暂绝;太孙未入,内外惶惧,百僚皆已变服。王融欲矫诏立子良,诏草已立。——《资治通鉴》·齐纪四
萧子良是竟陵王,王融是“竟陵八友”之一,又是瑯琊王氏主要成员之一。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王融迫切希望拥立竟陵王萧子良继位,以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而萧子良竟然也没能经得住这种诱惑,半推半就地走上了不归路。
在齐武帝萧赜去世之后,竟陵王萧子良在王融的支持下,抢先一步进入了大殿,并派军队阻止太孙萧昭业进入大殿。但结果却是:萧鸾强行拥立萧昭业进入大殿,并让人把萧子良扶出大殿。
及太孙来,王融戎服绛衫,于中书省阁口断东宫仗不得进。顷之,上复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以朝事委尚书左仆射西昌侯鸾。俄而上殂,融处分以子良兵禁诸门。鸾闻之,急驰至云龙门,不得进,鸾曰:“有敕召我!”排之而入,奉太孙登殿,命左右扶出子良;指麾部署,音响如钟,殿中无不从命。——《资治通鉴》·齐纪四
在齐武帝萧赜执政后期,萧鸾的地位虽然得到了提升,但与萧子良相比还是略有不如的。但当萧子良坐实了乱臣贼子的身份之后,萧鸾则以维护皇权的忠臣身份出现,双方的力量对比自然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此消彼长的背景下,萧子良的实力和影响力都被萧鸾超越了。
竟陵王萧子良和王融试图篡位的行为,在当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萧子良的失势,意味着皇族核心成员(萧道成一系)失去了强有力的领衔人物。这是皇族核心成员一步一步走入被动,并被屠杀殆尽的重要转折点。
如果萧子良能拒绝皇位的诱惑,如果萧子良不做乱臣贼子。凭借他皇叔的身份,凭借他早已经营起来的势力,绝不会如此轻易地失败。但很不幸,萧子良似乎低估了当乱臣贼子的难度与风险,于是只撑了一个回合,就被萧鸾轻松击败。
对比萧长懋和萧子良这对兄弟,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曾几何时,他们都表现得无比理智:兄弟俩从来不争权夺利,甚至不曾对彼此表现出敌意。因为他们都很清楚,自己的父皇萧赜只是希望他们彼此制衡,却并不打算对调他们的位置。
可当齐武帝萧赜让太子萧长懋代替自己处理国政的时候,萧长懋却滋生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当太孙萧昭业即将继位的时候,竟陵王萧子良却选择了铤而走险。
再次回顾齐武帝萧赜对太孙萧昭业的临终嘱托,他之所以敢给萧昭业定下一个“五年计划”,应该对竟陵王萧子良的为人比较放心。可萧子良却令父亲萧赜失望了,在欲望面前,他还是迷失了自我。
由于竟陵王萧子良的出局,刚继位没多久的萧昭业只能违背齐武帝萧赜的嘱咐,开始积极亲政。因为萧赜留下的政治格局,已有了难以弥补的裂纹。
但萧昭业的这种行为,却引起了各大利益集团的恐慌,因为他做事的手段过于急躁了。
萧昭业刚当皇帝没多久,就让自己的亲信全面抢占朝廷的主要权力。在他的支持下,綦[qí]毋[wú]珍之、朱隆之、曹道刚、周奉叔、徐龙驹和杨珉等人,都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帝宠幸中书舍人綦毌珍之、硃隆之、直阁将军曹道刚、周奉叔、宦者徐龙驹等。珍之所论荐,事无不允;内外要职,皆先论价,旬月之间,家累千金;擅取官物及役作,不俟诏旨。——《资治通鉴》·齐纪五
由于萧昭业完整地继承了太子萧长懋的势力,所以以萧昭业为中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但也许正是因为萧昭业太过强大,所以各大利益集团才会恐慌。
齐武帝萧赜非常强势,但萧赜继位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而此时的萧昭业只有二十岁,如果萧昭业成为了第二个萧赜,那么利益集团还要忍受多久啊?
萧道成活了五十五岁,萧赜活了五十三岁,这说明萧氏应该没有短命的基因。如果萧昭业也活到五十岁以上,大家就要继续忍受三十年!
在这种背景下,当大家看到萧昭业开始集权的时候,都有意无意地站在了萧鸾的背后。当萧鸾开始削弱萧昭业的嫡系时,大家都抱着一种默许的态度,静静地在一旁看着。
除了操之过急之外,萧昭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她没能把萧道成一系的嫡系子孙捏合成一股力量。之前我统计过,萧道成一系的子孙保守估计大概有一百人,如果萧昭业能让这股力量团结在自己身边,萧鸾除了乖乖等死之外,应该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因为此时的萧鸾只是一个侯爵而已,最初的力量还比不上竟陵王萧子良。
但萧昭业最终没能把萧道成一系的力量捏合在一起,随着萧鸾的步步进逼,萧道成一系越来越被动。最终的结果是:萧道成一系几乎被萧鸾屠杀殆尽。
有一点必须承认:萧道成一系被屠杀殆尽,也有齐武帝萧赜的原因在内。他当初把典签抬得太高,以至于皇族在面对典签的时候总是缩手缩脚。萧鸾动手的时候,很多皇族都死于典签之手。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萧昭业也想找机会反攻。他曾命令中书令何胤(皇后的堂叔)协助自己用武力解决萧鸾,但何胤不敢配合,计划中止。他的亲信曹道刚也做好了火并萧鸾的准备,但最终也没来得及采取行动。
与之对应的是萧昭业的亲信们一个接一个地被杀:周奉叔、杨珉、徐龙驹、綦毋珍之、杜文谦……
此时的萧鸾就好像在玩闯关游戏,清除掉一波又一波杂兵之后,终于直面最终BOSS萧昭业了。在与萧昭业的宿命对决中,萧鸾笑到了最后。
在文章的末尾,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我眼中的萧昭业:
萧昭业相貌出众、聪明绝顶、才华非凡、人缘极佳。这一切既是他的优点,但也是他的缺点:这样一个各方面极其优秀的皇族成员,必然是没经受过什么挫折的。他的谦恭礼让,很可能只是为了掩饰骨子里的那份骄傲。
关于这一点,齐武帝萧赜应该非常清楚,所以才会给萧昭业定下“五年计划”。至少在萧赜看来,如果真能给萧昭业五年时间,跟在一位贤相的身边学习进步、好好打磨,以萧昭业的头脑和悟性,完全有机会成长为一个英明的强势帝王。
但随着竟陵王萧子良的反叛,使得齐武帝萧赜设计的政治格局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纹,也彻底打乱了他为萧昭业制定的成长计划。
萧昭业的确是个聪明人,他审时度势,立刻违背了当初亲口答应祖父的诺言,开始亲自处理朝政。
萧昭业的做法是否正确呢?我不敢下定论。但萧昭业的做法绝对是聪明人的做法,更是充满勇气的做法。如果萧昭业不够聪明,他绝对无法在短时间内看清形势;面对来势汹汹的皇叔公萧鸾,如果没有勇气,是很难亲自下场参与肉搏战的。
可世事就是如此,越聪明的人,越容易被聪明误;越勇敢的人,越容易用力过猛。萧昭业亲政之后的做法过于急躁,使得他在与萧鸾的交锋过程中进退失措,最终被打翻在地,成为了那个人人喊打的“无道昏君”。
说到底,还是因为萧昭业在不该承受的年龄,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东西。关于这一点,齐武帝萧赜难辞其咎。
相关阅读: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