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市都是被高高的城墙保护起来的,所以古人攻城时想要攻入城内必须先攻破城门。然而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在古代的史书中还是现在的古装剧中,进攻的一方在攻打城池时往往并不是直接进攻城门,而是利用攻城云梯攀附在城墙上,从城墙上面攻破城池。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既然古代城门都是木门,那攻城的士兵为何不直接用火烧?
木材很容易着火,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所以,采取火烧城门的办法来攻城,理论上是可行的。那么,为何古代的士兵放着这么一个简单的办法不用,反而大张旗鼓的用云梯攻城呢?而且用云梯攻城,无疑会更加危险,就算没被敌军伤到,自己不小心掉下来也非死即伤。
其实,在历史专家看来,古代士兵攻城确实也想用火烧城门的办法,但是实际上他们却不敢真的这样做。
在古代,也曾经有过士兵在攻城的时候采用火烧城门的办法,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办法真的不管用。在《明史》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公元1461年,大太监曹吉祥的嗣子曹钦举兵叛乱,派兵攻打皇城的东安门。曹钦手下的士兵攻城的时候,采取的就是火烧城门的办法。然而守卫皇宫的士兵却乘势加柴,火反而烧得更猛烈了。攻城的士兵虽然将城门烧毁了,但却还是被火势阻挡在城门外。等到明英宗援兵到来,这些叛军只能束手就擒。
而且,就算士兵们采取火烧城门的办法攻城,但是却不一定能够点燃城门。因为在古代的城门之外都有护城河,如果敌军放火烧城门,守军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火势熄灭。甚至古人在设计城门楼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个破绽,在城门上留有缝隙。所以守军都不用下城楼,直接在城楼上往下灌水就可以熄灭火势。
除了上面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古代的城门极难燃烧,就算主动让你用火烧都不一定烧得着。因为古代的城门,大多都是采用枣木、铁桦木这种特别坚硬的木材制成的,而且经过了特殊处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阻燃性。况且古人还会用铁皮、铆钉加固城门,这样一来更难燃烧。所以,古代攻城的时候烧城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进攻的一方通常都是派士兵撞击城门以吸引守军注意,然后再用云梯攀附城墙进攻。
除了上面这几个原因之外,古代士兵不敢烧城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避免自投罗网。
很多人可能觉得,只要从外部攻破城门就意味着攻破城池,这种想法其实并不对。在历史学家眼中看来,从外部攻破城门往往会面临更大的凶险。因为古人在修建城墙时,就考虑过城门被攻破之后的结果,所以在城门后面往往会再建造一座瓮城,专门用来应对城门被敌军攻破的情况。
古代的城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设计理念。古人在修建城墙时,有时会故意将城门设计成弱点,从而引诱敌军从城门进攻,那些攻入城门的敌军以为自己攻破了城门,实际上却要面临更大的危险。
在古代,有一个成语叫“瓮中捉鳖”,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被困在瓮城中的敌军是再适合不过了。比如在清朝天京保卫战时,曾国藩手下的湘军攻打太平天国的天京城,为何宁愿费时费力地去掘地道都不愿攻城门?就是惧怕瓮城的威力。
天京城是太平天国的叫法,实际上就是南京城。在明朝初期,南京城是明朝的京城,朱元璋为了修建南京城墙颇费了一番心思,整座南京城的城墙有多达13座城门。在这些城门后面,就隐藏着规模庞大的瓮城。例如现在保存最完整的聚宝门,就是一座结构非常复杂的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
聚宝门的城门后面一共设置了3座瓮城,另外还有4道券门,每一座瓮城都配有独立的闸门,这些闸门都采用包铁铆钉的方式加固,除此之外每道闸门还设置了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城内还另设有二十多个藏兵洞。如果敌军一旦攻入城门进入瓮城,千斤闸落下之后这些敌军就真成了瓮中之鳖,只能乖乖投降。
所以,在历史专家们眼里,古代士兵攻城并不是不愿意烧城门,而是不敢烧城门。因为突破城门,也就意味着要进入更加凶险的瓮城。不过,瓮城也只有在冷兵器时代才能体现威力。当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后,瓮城基本上也就失去了作用。
相关阅读: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