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春秋以前的历史分夏商周,然而由于文献与资料的缺失,部分外国“专家”极力否认夏朝的存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我国学者将一些区别于商朝甲骨文的字符称为“夏篆”,认为是夏朝的官方文字,但这并不被国际社会承认;同理,由于出土的文物和遗迹也并不能直接指向夏朝,因此,这个神秘的朝代到底是否存在,这个问题至今备受争论。
一个夏朝就令外国人如此纠结,更不用说比夏朝还要久远的、神话色彩更重的虞朝了。
许多文献都出现过“唐虞”的字眼,其中“虞”指的就是虞朝,而所谓“唐”则是尧帝建立的政权,因尧于15岁时被封于唐,位置相当于今山西临汾一带,因此常被称为“唐尧”。孔子曾论述何为“兴盛”,他给出的一项标准为统治者手下的贤良是否够多。如此看来,唐虞之后的周朝武王治下即为盛世,即“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
学界公认虞朝的开端为前36世纪初,首都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在历史上延续了大约1500年。同后来的朝代不同,唐虞之前并没有统一的制度,它更像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而为了方便治理国家,尧帝试着建立秩序,任用官员,他的尝试为中国带来了一套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政治体系,也为影响中国近1600年的奴隶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根据传说,舜因孝行而被推举给尧,但后者最初并不放心,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正是用这种手段暗中考察舜的德行。一说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段十分残酷的历史——并非尧将权位禅让给了舜,而是舜自己动手夺走的。根据《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舜囚尧于平阳,取之王位。”这便是学界中争议颇大的“篡位说”。
尧故去后,舜接管了前任的一切,并在唐朝的基础上建立了舜朝。舜基本上完全秉承了尧创立的那套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不过他在这个基础上又有尺度不小的变革。例如,他将政治进一步细化,命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让垂监管天下工匠,令皋陶执掌刑罚。除此之外,舜还在管理山林、水土、纳言等方面都设立了专门的官职,至此,“政府”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历史的发展是线性的,显然,影响中国千百年的奴隶制度也绝不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唐虞一说看似有理有据,为啥其存在感还不如备受争议的夏朝高呢?个中原因十分复杂,咱们一一讲起。
首先,正如刚刚所说,历史的发展是线性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承。但部分学者指出,春秋战国以前,有关虞朝的记载几乎为零,而“唐虞”之说最早出现在战国前期,秦朝灭亡后才逐渐流行开来。要结合历史的背景,这种情况就有些值得玩味了。众所周知,汉武帝罢黜百家,把儒教奉为圭臬;孔子又是儒家的圣人,而他十分推崇舜帝,认为舜的孝悌十分高尚,是礼乐制度中的典范,因此大力推崇。在许多文献中,孔子也常常提倡人们向舜学习孝道。
这就有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记录历史最重要的便是客观,当掺入个人主观感情后,其真实性就要大打折扣了。即便孔子老人家尚能秉持公正,那么谁又能保证后来的儒教支持者不会添油加醋?于是有学者提出,儒教对尧、舜等先贤的推崇直接混淆了历史和神话的边界,导致现实中是否存在舜和虞朝成了一个疑问。而在证据短缺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几乎无解。
其次,由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虞”在古代所指的东西并不唯一。《史记·吴太伯世家》有云:“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这简单一句话就提到了两个“虞”,连我们十分熟悉的吴国都曾被称为“虞国”。不仅如此,春秋时期中国的版图上还曾存在过一个虞国,它跟强大的晋国挨着。晋国想要攻打虢国,嫌夹在中间的虞国碍事,便顺手把它给灭了。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春秋以前的一些古老文献记载,舜帝的后人在失去王位继承权后,被封为虞国国君。有观点认为春秋早期的虞国正是从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因此也拥有极其悠远的过去。仅简单一瞥,历史上出现的“虞”字辈政权就有这么多,在只有只言片语、资料又极其短缺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此“虞”非彼“虞”呢?正是由于无从考证,随着疑古辨伪思潮的兴起,学者们干脆把这些几近无解的问题推给“神话传说”,把夏朝作为华夏历史的开端。
舜帝在位39年,虞朝便也随他存在了39年。虞朝末年,中原饱受洪水肆虐,舜便想找个能人解决这个问题。群臣推举鲧,说这家伙大大地能干。虽然舜并不看好,但眼下也没有他人可用。结果,鲧并不把治水一事当码事儿,拖了9年没有丝毫进展。舜帝大怒,将其流放至羽山,又亲自物色人选。众大臣推举鲧的儿子禹,都说这孩子年纪轻轻却能力极强,为人又沉稳谦逊,可堪重任。舜遂提拔禹负责治水,随后发生的一切我们就非常熟悉了。
正是这场大水令舜的部落有虞氏饱受冲击,在部落间的影响力暴跌;同时,由于禹治好了洪水,声望大大提升,众部落便支持禹北迁中原建立一个新的王国。随着舜病死苍梧,禹几乎是“理所应当”地取而代之,夏朝因此拉开了序幕。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