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刘伯温对朱元璋的帝王之路没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不是说刘基没用),这是相对他的盛名而言,不是说他关键时刻没有起过作用。
不能每次都耽误大家那么多时间,我简答让大家看看大概,欢迎补充。
一、作用问题。刘基的盛名显然是高于他的功绩的,甚至可以说是高于他的能力,毕竟民间有神话某些喜闻乐见人物的习惯。正是因为作用不大,功勋不足,所以从爵位上,刘基只够封伯,再比如他的官位——御史中丞,往高说是副国级,其实差不多就是副部级,这活计受累挨骂得罪人(而且是照死得罪那种),属于“脏活累活”范畴的工作,就落到了民间神仙刘伯温身上,当然您也可以说这是重用,只要您喜欢。
二、朋党之争。浙东派和淮西派的勾心斗角,让老朱头疼,但喜怒不形于色,也就静静的看着,到了老朱觉得他该死的时候,他也就真的死了,虽然当时老朱没动刘基,但是死亡名单上已经给他预留了位置,这点毋庸置疑,从刘基参与进来的时候,他的结局就已经定下了,至于是真病死了,还是胡惟庸害死的,这些都没有定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每个人都有推测的权利,我认为,刘基死于老朱的默许,一个未下诏书,留了面子的赐死事件。他是派系主线,这与职务去留没有关系,回家养老也不得善终。
其实我是希望刘基是《明史》中的结局,病死,非人为所害。
三、“半路出家”。刘基是后来加入的,最困苦的那段年月老朱身边没有这位民间大神,刘伯温接受朱元璋邀请前去应天(南京)时(请注意,1360年,老朱南京都已经拿下了,刘基才去摘果子的),当时朱元璋已颇具实力,武有徐达、常遇春等众多一流战将,文有李善长等善谋之士,而刘基“入职”以后也无非就是个随军参谋。期间出过不少力,也力挺过老朱的正确意见,写了不少报告,出了不少主意,但是可别把刘基的个人功绩与整个谋士团混淆,不是所有“好事”都是刘基干的。
四、战争年月,领导人偏宠武将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仅仅有好主意还是远远不够的,开疆扩土需要实干家,甚至到了建国初期也是这样,戎马一生的君主总是自然不自然的喜欢这些能够攻城掠地、策马扬威、立竿见影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武将,为啥说立竿见影呢,内政政令很难一蹴而就,而武将攻城掠地打下来就是打下来了,结果很明显,也极具诱惑力。
五、雨神不雨。灵了多少次都没用,关键是在大家形成惯性思维以后,突然不灵了,那刘基这个御史中丞还能不受弹劾,这得罪人的差事一旦被人找到把柄,绝对是会有一大票人落井下石的。
综合来讲,虽然老朱也清楚刘基的个人功绩,但是从始至终对刘基真的不怎么样,可以说是个人好恶吧,没啥原因,就是不喜欢,功臣三十六就排位够低了,封公侯伯竟然把刘大先生给落下了,后补了一个诚意伯,后说升爵刘基稍一推辞,老朱就绝口不提了,这哪是升爵,纯粹就是试探。同为伯爵刘基的俸禄少三分之一,240石,汪广洋是伯爵,年俸却是360石。同为功臣的李善长,被封为公,年俸是4000石。刘基的俸禄早被老朱免了竟然还要为了不是自己过失的事情被罚钱,桩桩件件显示,老朱对刘基真不咋地,但这也令我们对老朱(给刘基)的评价非常诧异,赞叹老朱不吝言辞(说便宜话又不用花钱):
朱元璋——“(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